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 張惠娟)提起生娃這件事,“不愿生、不敢生”成為一些家庭的“新生代生育觀”,受到了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的關注。
加快立法,為學前教育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我們和其他研究均表明,廣大育齡夫婦‘想生’但‘不敢生’,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相關配套的政策制度,尤其是就業、社保、學前教育政策三大方面。”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龐麗娟表示,當下許多育齡婦女是否愿意將生育意愿轉化為生育行為,其中最為核心和關鍵的“結”是學前教育。
“要想解開這個‘結’,首先要有法律作為保障和后盾。”龐麗娟說,學前教育法是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中唯一的教育立法項目。而且,我國已有9個省份和10余個省會城市或較大市制定了學前教育條例,有比較豐富的立法實踐經驗可為全國性立法提供重要參考。建議按照“急需先行”的原則,盡快制定出臺學前教育法。明確學前教育的教育性與公益性,明確政府發展學前教育事業的主導責任,著力解決管理體制、投入體制、辦園體制、教師政策制度等根本性問題,為推進“幼有所育不斷取得新進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破解編制痛點,補齊學前師資缺口
“師資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學前教育發展的瓶頸。”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管培俊列出一組數據:2019年全國幼兒園專任教師與幼兒比1:17.06;教職工與幼兒比平均1:9.6,教保人員缺口較大,縣鎮農村幼兒園尤甚。
“編制就是法規。幼兒園教師和保育員長期補充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層面一直未能出臺幼兒園教保人員編制標準,同時缺乏相應的強有力的督導監管。”在管培俊看來,沒有國家層面人員編制標準,使幼兒園教職員補充無法可依。沒有人員編制標準,使幼兒園教職員職業吸引力更加雪上加霜。沒有編制標準,也使教師補充和流動隨意性較大,教師資格嚴格把關難以落到實處。
“每年全國師范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只有10萬左右,本就供不應求,且由于編制原因,部分畢業生不能到崗。‘有效需求’不足與‘有效供給’不足疊加,使教師的培養補充面臨體制性障礙。”為此,管培俊強烈呼吁,進一步增加教師編制和相應的人員經費投入。這是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最重要的保障條件。
財政投入是關鍵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入園率,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支持社會力量辦園。這3點可以說是針對當前我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存在的難點發力。”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劉焱看來,要解決普惠性學前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亟須將之納入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不是簡單的辦公辦幼兒園或扶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問題,而是學前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問題。”劉焱表示,政府是提供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的責任主體。各級各地政府應當把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當作一個完整的體系來規劃,加強制度建設,尤其是要建立健全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財政制度,才能為普惠性學前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保障。
劉焱舉例說:2020年全國幼兒園29.17萬所,在園幼兒4818.26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5.2%,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率84.74%。“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已達85.2%,可以說‘好啃的骨頭已經啃完了’,剩下的一定是要費大力氣才能解決的‘邊邊角角’每提高一個百分點,都不容易,需要攻堅克難。”為此,劉炎建議在“十四五”規劃中,要把覆蓋80%以上適齡幼兒的普惠性學前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服務。同時,支持社會力量辦園,一方面要逐步完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財政補助制度,在成本核算的基礎上加大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財政扶持力度并加強對資金使用監管;另一方面,要依法依規支持營利性民辦幼兒園辦園,為社會提供多元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