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資訊

去國博,看古人的“時裝秀”

2021年03月02日 17:56  |  作者:鄒雅婷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最近,中國國家博物館有一個展覽十分火熱,吸引了許多觀眾排隊參觀。不少年輕人特意穿著漢服前往看展,成為博物館里一道靚麗的風景。

這個備受歡迎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以沈從文、孫機等國博學者數十年學術研究成果為依托,以文物、圖片、復原人像、多媒體設施等豐富形式,全面系統地展示了中國古代各個時期主要服飾形制及其文化內涵,帶領觀眾深入領略中華服飾之美,感受中華文明之璀璨。

古人穿搭 一目了然

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本,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衣。衣服既能“避寒暑,御風雨,蔽形體,遮羞恥”,又有“分尊卑,別貴賤,辨親疏”的文化功能。中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美譽,數千年來中華服飾的發展變化,不僅折射出古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軌跡,也勾勒出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生活畫卷。

此次展覽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首個服飾通史類展覽,按歷史時期分為“先秦服飾”“秦漢魏晉南北朝服飾”“隋唐五代服飾”“宋遼金西夏元服飾”“明代服飾”“清代服飾”六個部分,系統展示了中國古代服飾的衍變歷程,深入闡釋了古代服飾的審美取向、穿著場景以及服飾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內涵。

92歲的國博終身研究館員孫機是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他親自來到展廳為記者導覽。孫機說,影視劇等文藝作品中常常會出現古代人物,在塑造人物形象時,服飾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有些電視劇里,不同人物的服裝相差上千年,比如張三穿的是先秦的衣服,李四穿的是明代的衣服,給觀眾的感覺非常混亂。但我們不能要求這些影視劇的創作者去研究服裝史,這是很復雜的。我們希望通過博物館的展覽,把古代服飾的基本輪廓展示給大家,也能對這些創作者起到一些幫助。”

孫機介紹,與以往大多數服飾展不同,國博這個展覽力圖展現古代衣冠配飾的整體形象。“以前的一些展覽,展品確實很寶貴,是古墓里出土的衣服、首飾。但光是一件寬大的古人衣服平鋪在那里,觀眾也不知道怎么穿,不知道穿起來會是什么樣。我們希望展出的形象是容易理解的,讓觀眾看了就明白,這些服飾穿戴在古人身上,整體是什么效果。”

此次展出文物近130件(套),涵蓋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裝、金銀配飾和書畫作品等,并配以40余件(套)輔助展品、約170幅圖片和多媒體設施。除了直接表現古代服飾形制的實物,還繪制了大量線圖,制作了15尊不同時代的著裝復原人像。

展廳里,這些栩栩如生的復原人像仿佛從歷史中走來,為觀眾上演一場跨越千年的“時裝秀”。古代服飾史、傳統工藝美術學者陳詩宇介紹,為了真實再現古代服飾人像,團隊經過詳盡考證,設計出一套套細致的方案,從外衣、內衣、鞋履、冠帶到配飾、妝容、發型,乃至使用何種面料和紋樣,都有可靠的歷史依據。

佩玉戴冠 大有講究

服飾代表民族文化、社會地位、身份職業等,還體現了時代的審美,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個展覽不僅要告訴大家古人是怎么穿的,還要回答為什么這么穿的問題。”孫機說。

河南洛陽出土的戰國時期組玉佩,展示了古人佩玉的習俗。《禮記·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當時人們的典型服飾是上衣下裳,腰前系巿(音“福”),玉佩為垂在巿上的飾物。成組的玉佩是貴族身份的體現,身份越高,組玉佩越長越復雜,身份較低者,配飾就簡單而短小。孫機說,系玉佩的作用是“節步”,身份不同,步伐不同,玉佩碰撞發出的聲響也不一樣。身份高的人邁步小,走路慢,顯得格外氣派。按照《禮記》中的記載:君行接武,大夫繼武,士中武。接武為“二足相躡,每蹈于半”,繼武“謂兩足跡相接繼也”,中武則是“足間容一足之地”。展廳里將接武、繼武和中武的步伐間距投影在地面,讓觀眾直觀地了解古代貴族走路時一步有多寬。

“冠是服飾禮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古代的冠和現代的帽子不同,它起初只是加在發髻上的罩,側面是鏤空的,不蓋住整個頭頂。”在一尊東漢文官復原人像前,孫機介紹了當時男性頭戴的冠和幘。“幘,原本是士以下階層、不夠資格戴冠的人才會戴的。到了漢代王莽篡位之后,冠下加幘才流行起來。據史書說,王莽禿頭,沒法梳發髻,冠無可依靠,于是他就先戴幘、再戴冠。這就形成了進賢冠,從漢代到唐宋,一直是文職人員重要的頭戴飾物。”

唐代女性著男裝是一種時尚嗎?烏紗帽是怎么來的?仙鶴、獅子等官服上的圖案象征著什么?行走在展廳中,如同閱讀一部立體的古代服飾簡史,能夠收獲許多與服飾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展覽生動闡釋了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發生的三次重大變革:戰國時期“胡服騎射”引進中原,出現了上下身連屬的深衣;從南北朝到唐代,服飾由漢魏時的單一系統,變成華夏、鮮卑兩個來源之復合系統,由單軌制變為雙軌制;到清代,男子改著滿族服飾,華夏傳統服制斷檔。

好看好玩 寓教于樂

在突出學術性和知識性的同時,國博古代服飾文化展也注重觀賞性和互動體驗。展品中有數十件國博館藏一級品,包括極少展出的宋《中興四將圖》、明益莊王妃首飾、定陵出土首飾,清《皇朝禮器圖》、康熙帝朝服等。其中5件明代岐陽王世家文物(《隴西恭獻王李貞像》《孝親曹國長公主像》《贈南京錦衣衛指揮使李佑像》《太保襲臨淮侯李言恭像》《臨淮侯夫人史氏像》)在古代服飾史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均為首次展出。此外還有一些借展自其他博物館的珍貴文物。

在展覽的引言部分,一件貌似雪地靴的彩陶靴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它是新石器時代辛店文化的遺物,1989年出土于青海省樂都縣柳灣墓地,材質為夾砂紅陶,靴筒、靴幫上以黑彩繪制幾何紋飾。這件彩陶靴在國內屬首次發現,專家認為它是一種容器,其造型應是上古先民所穿靴的直接反映,表明當時已經脫離了用整塊獸皮裹在腳上的原始鞋的狀態。

早在先秦時期,中原和草原地區就出現了制作精美的金屬帶飾。由于不易腐壞,金屬帶鉤、帶扣等成為出土文物中反映古代服飾文化的重要物證。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墓出土的有孔金帶頭,由兩塊長方形金帶板和一枚金穿針組成。帶板正面浮雕猛獸咬斗圖案,周邊飾勾喙鳥首紋。四邊凸起邊框,中部有兩個橫向雙環鈕,每塊帶板的內下角有一略近三角形的小孔,以便穿針插入。這副金帶頭是目前所見漢代最華美、系結方式最先進的帶頭,雖然以草原流行的猛獸搏斗紋為題材,但從鑄造工藝、系結方式來看,應為中原制品。

《中興四將圖》為南宋宮廷畫家劉松年所作,描繪了宋室南渡過程中四位戰功卓絕的將領,據現有榜題所示,四將依次為“劉鄜王光世”“韓蘄王世忠”“張循王俊”“岳鄂王飛”。畫中四將著圓領袍服,或戴巾子、或戴幞頭、或戴平幘、或戴軍中便帽,腳著靴,皆為文官裝束。四將各有一武官侍從,身著便裝,便裝外加彩繡捍腰,此裝束多見于契丹、女真胡騎,于中原武將常服中較少見,應為當時南宋忠義軍裝束。

展廳的中心區域設有互動體驗區,將古代服飾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帶給觀眾有趣的體驗。一個柱坊結構的閉合式沉浸空間里,以萬花筒形式展現了古代服飾中提取的花紋圖案,讓觀眾沉浸于流光溢彩的“華紋錦繡”中。多媒體互動“換衣鏡”能讓人過一把穿越的癮,格外受觀眾歡迎。站在智能電子屏前揮揮手,屏幕中的自己就能穿上不同時代的服飾,掃描二維碼還能把古裝圖片保存到手機上。

此次展覽自2月6日開幕,展期擬定為一年,為廣大觀眾奉上一場持久的文化盛宴。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服飾 古代 展覽 觀眾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