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社會責任
頭條尋人志愿者卞康全:為2000英烈守墓,愿望是送他們“回家”
5年1842天,頭條尋人已經幫助15346個走失者回家。
每一個走失者背后,都是一個故事。他們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癥老人,是負氣離家出走的孩子,也可能是因為各種歷史緣由埋骨他鄉的抗戰英烈。
科技凝聚善意。頭條尋人基于地理位置,從精準推送尋人信息到找到走失者,離不開普通人的善意。無數個好心人和志愿者的幫助和堅持,讓這些“迷路的人”更快踏上回家路。
我們邀請了5位尋人志愿者,分享那些與幫助走失者有關的故事,還有過程中的疲憊與艱辛,責任和希望。卞康全是江蘇鹽城九條嶺烈士陵園的守墓人,已經在“頭條尋人”的助力下幫助330名烈士后人找到先烈遺骨。
以下是他的自述:
大家好,我是守墓者卞康全。
江蘇鹽城五條嶺,埋葬著2000名烈士的遺骸。從我的祖父開始,我們三代人在這里守墓72年。“他們是我們最親的人。”這句話一直很深刻的印在了我的記憶里,在我小的時候,就常常聽我父親說起爺爺和五條嶺的那些故事。
1, 守護2000名烈士
那是1947年的1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的2000多名指戰員在鹽南阻擊戰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部隊撤走時,鹽東縣政府組織縣總隊民兵和當地群眾,將犧牲的2000多名烈士的遺體運到當時的港南村,也就是現在的慶元村,集中安葬。
后來戰事頻頻發生,再加上當地條件所限,就只能把一具具烈士的遺體安放在挖好的五條壕溝中,然后用土掩埋好,堆成五條長嶺,很多烈士連姓名都未能留下。每條嶺都有1米多高,長40多米,后面就有了“五條嶺”的叫法。
我們家就在五條嶺的東邊。我父親卞華八歲那年,就看著爺爺卞德容參與了掩埋烈士遺體。我的奶奶攙著我的父親站在旁邊,告訴他說,“這些烈士都是為老百姓犧牲的,他們是我們最親的人!”那一刻的場景,對于我父親來說,是一段非常刻骨銘心的記憶。
之后,爺爺就常常帶著我父親去五條嶺填土修墳。受到雨水的沖刷,有的烈士遺骨暴露在外面。他們就將遺骨整理好,再重新掩埋。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守護著那片土地。
后來我父親也開始帶著我,每年為烈士墓除雜草、培新土。我小時候確實不太明白,父母這么悉心的守護是為了什么。直到有次,我和母親在墓前除草,母親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埋葬在這里的人其實是和自己叔叔一樣的英雄,我們絕對不能讓墓地荒草叢生,絕對不能遺忘他們的付出”。
我的叔叔程步鳳也是抗戰英雄,在被敵人殺害之后,家里人還能收回家,很莊重地把他安葬了。埋葬在五條嶺的這2000多名烈士,雖然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他們和我的叔叔有什么區別呢?那之后,我就把這里的烈士當做我的叔叔、外公。給他們守好墓,期待、等待他們的親人來尋找他們。
2, 借鐵鍬的人
可是,他們的親人什么時候才會來呢?
其實我真的不知道。有時我也會想,會不會我這輩子也看不到烈士的親人來找他們,會不會這2000個鮮紅的名字永遠被遺忘和掩埋在這片土地里,無人知曉?我給不出答案。我覺得我能做的,就只有好好地守護著,等待著。
直到1991年春天,一位陌生女士出現在了慶元村,讓我覺得有了希望。那時,她很突然地向我借了一把鐵鍬。我問她,“你是外地人,借鐵鍬做什么?”她用真切的眼神看著我,說“我來為父親添點土。”
“終于來了,終于來了。”我當時激動得說不出話,趕忙也提著鐵鍬跟了過去。女士名叫陳繼業,她的父親正是鹽南阻擊戰中犧牲的陳同桂烈士。按照她父親幸存戰友的描述和指引,經過多年尋找,她才找到這里。
當時的五條嶺,沒有圍墻,特別荒涼。陳大姐不知道他的父親在哪一條嶺里面,她就在每條嶺培上三鍬土。那天,看到陳大姐伏在嶺上痛哭,我也跟著哭了起來。之后陳大姐由于身體原因不能來了,就拜托我每年清明節前幫她添幾鍬土。她是第一位來五條嶺祭掃的烈士后人。
2009年,五條嶺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翻新修整,前來瞻仰的人越來越多,這也給了我更多的希望。也是從那時起,我就想,與其等待,不如主動幫助烈士們找尋親人。我陸續整理出一份烈士名單,記錄了836名安葬在五條嶺的烈士的姓名、籍貫地、部隊番號等信息。
后來,凡是從外面來瞻仰烈士的人,我都會告訴他們家鄉有哪些烈士的姓名,請他們用手機拍下來,然后擺脫他們告訴各自家鄉的人。我也嘗試過寫信的方式。這么多年,我按照烈士名錄上的記錄,給400多名烈士的家鄉寄出了信件。寄送的地址,有的能具體到村莊,有的只能到縣里或者市里。
3, 將烈士“彈窗”至家鄉
2019年初,今日頭條的頭條尋人欄目打電話給我,說他們知道我在尋找烈士,他們愿意免費為我們辦個尋找烈士的項目,借此讓烈士們早點“回家”。當時,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那種激動,非常敬重這些人。
后來,頭條尋人的“尋找烈士后人”公益項目組,和江蘇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步鳳鎮正式達成合作。我把烈士們的照片、名字信息等拍照上傳,頭條尋人就依托精準的地理位置彈窗技術,將這些烈士信息彈窗到烈士家鄉去。19年底,短短幾個月,通過頭條尋人一共找到14位烈士的親人。
我記得,一家無錫市的烈士家人,看到今日頭條的烈士信息后,從無錫開4個多小時車到五條嶺添了點土。那一刻,我是非常激動的。頭條尋人真的很大的程度上解決了無法精準定位地理信息的難點。在尋找烈士親人這件事情上,頭條尋人帶來的效益非常大。
現在,越來越多人加入為烈士尋親的行列,越來越多烈士的親人被找到。截至目前,陵園內安葬的烈士中,已有330名找到了親人。
以前有人問我,后不后悔選擇這樣的人生——我的同齡人都出去掙錢了,一年掙個幾萬塊,他們也來勸我,出去找份工作賺多些錢。但我覺得,我和他們的想法不一樣,他們當然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但我不需要他們去理解。我甘愿拿著這一點點錢,守在這個地方。
因為我覺得,人一生的幸福是追求不完的,要學會知足。我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先烈的血不能白流,我們要發揚烈士精神。他們就像天上的太陽光芒四射。我們要牢記這點,堅定地跟黨和國家走,讓烈士的光照進我們的心里。
有人說烈士是無名的。我想說的是,并不是烈士沒有名字,而是我們后人大多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他們的名字不該被遺忘。我感恩這份熾烈的紅色精神,我也愿用自己普通的雙手守護這些不該被遺忘的名字。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