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公益>社會責任
頭條尋人曾華:這場善意的接力,我們跑了5年
2016年2月9日到今天,頭條尋人已經走過了1842天。
這1842天,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每天都在等待奇跡發生。這五年,頭條尋人彈窗13萬次,幫助超過15000個家庭團聚。這背后,是科技與社會善意發生的奇妙化學反應。
在今天“找到你”頭條尋人五周年溝通會上,頭條尋人項目的第一位員工,也是頭條尋人項目負責人曾華分享了頭條尋人五年的心路歷程。他調侃說,希望團隊盡早解散。如果那一天來了,說明這個世界不再有走失的人。
以下是他的演講全文。
大家好,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叫曾華,是頭條尋人項目的第一位員工,目前也是頭條尋人項目負責人。
真沒想到,頭條尋人都已經做了5年了。剛剛一鳴說,希望頭條尋人未來能做得更好,繼續用科技連接善意。其實我們團隊有時候私下調侃,會說,真希望我們的團隊盡早解散,因為這意味著天下沒有走失者,我們當然也就不用存在了。
過去五年,1800多天,我們幫助了超過15000個家庭團圓,也看到了無數個支離破碎家庭的痛苦和絕望。
這五年,關于走失、關于尋找、關于善良、關于人性的故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上演。今天和大家分享我親歷的五個故事。
1
明天是元宵節,一個關于團圓的節日。其實頭條尋人緣起于五年前的春節。
2016年的大年初二,我在公司值班。當時我負責今日頭條的城市新聞推送,就是大家通常了解的彈窗。
那天,實習生于瑛琪在網上看到河北燕郊一位83歲老人走失的消息。李鳳琴奶奶患有阿爾茨海默,當時已經走失了一天一夜。北方的冬天很冷,又是過年,全家人著急得不得了。
我很理解阿爾茨海默家屬的心情。因為我奶奶就患有阿爾茨海默。她生病的十來年,經歷過無數次走失、尋找。開始她認不出我是誰,后來一次次出門想要回到她小時候的家,再到后來,她的世界完全被吞噬、遺忘。這些,都歷歷在目。
我們決定用彈窗本地信息的方式幫幫這家人。為了更快、更精準地得到走失老人的線索,我們以走失地為圓心、以預估老人行走距離為半徑,向周邊的頭條用戶推送這條尋人信息。隨走失時間推移,不斷擴大推送半徑,最終向整個廊坊市推送了這條尋人啟事。
欣喜的是,5個小時后,兩位今日頭條用戶相繼給家屬提供了線索。大年初二的傍晚,家人在三河火車站一帶順利找回了老人。
我們做過一次調研,像李鳳琴這樣的老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在當年,中國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到了2.2億,其中,65歲以上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比例大概在2%-5%之間,隨著年齡增長,這個比例會越來越高。
那時候我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借助精準推送技術,系統性地幫助容易走失的阿爾茨海默老人?
于是,有了頭條尋人。
2019年,我們又去探望過一次李奶奶。她現在身體非常健康。四個女兒不停給我們說著感謝。但她們不知道的是,我們最想感謝她們。是她們讓我們發現,互聯網精準彈窗技術還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2
最開始我以為這只是一份工作,后來我理解到這個工作對于社會的價值。再后來,我發現,它不僅對一個走失家庭有意義,甚至也對一段沉重的歷史有呼應。
下面,我想講的故事,關于一個耄耋老人最后的心愿。
大家看到的這位老人,叫胡定遠。1940年代百萬赴臺老兵中的一員。他20歲出門被抓壯丁,后來輾轉武漢、緬甸、印度抗日,而后飄零臺灣。
我們和這位老人的淵源,要從一封郵件講起。
2017年3月3日下午,我們收到了一封來自臺灣的郵件。
來信人是胡定遠的孫女,她說,爺爺是川籍赴臺老兵,時年97歲。身患癌癥,老伴又剛剛過世,非常想念老家的親人。希望我們幫忙。但信息非常有限,只有一個老家的地址:四川瀘縣鳳凰鄉6保2甲。
保甲制早就已經消亡,戰亂年代的行政區劃也已經不可考。希望看起來很渺茫。
但回家可能是老人家最后的心愿了。還是試試吧。我們把消息推送到了四川瀘州。沒有直接的可靠線索。但這條尋人推送像接力棒,傳到了胡定遠家鄉的年輕人手里。
第一位是瀘縣立石鎮的宣傳干事秦小軍。他挨家挨戶打聽到,“鳳凰鄉”是現在的“鳳儀鄉”。“6保2甲”在現在的玉龍村鵝公丘,但當地已無姓胡的人家。
第二位、也是起到關鍵作用的人是成都商報記者羅敏。他對四川當地極為了解,想到用視頻和照片激發胡定遠的記憶。在視頻連線中,胡定遠反復提及的“白米洞”讓他想到了瀘州合江白米鎮。
羅敏趕到白米鎮,和當地的好心人一起一邊視頻拍攝風景地貌,一邊和胡定遠確認。最終,成功找到一個叫“燈桿山”的地方,再進一步定位到“轉龍灣村”。胡定遠記憶里的水溝還在,水溝后面就是大姐家。
胡定遠的家人找到了。胡失蹤時,外甥才6歲,再見面時,已經83歲了。兩位耄耋老人在視頻里老淚縱橫……
2017年4月20日,胡定遠回到了闊別77年的家鄉。在父母墳前,老人接過香就開始放聲痛哭,語不成句。“孩兒不孝……國家有難,沒有孝順到您……現在,我回來了。”
那個時刻,突然覺得我們可以彌合歷史的傷口做點什么了。于是也就有了后來的“兩岸尋親”項目。
一年后,2018年8月24日晚,我收到家屬的信息:胡定遠離世了。他的親人說,實現了人生最大的愿望后,老人最后的時光平靜安詳。
3
第三個故事,關于尋找。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位大哥,叫李新海。他是佛山的一名普通的維修工人,也是一名走失者家屬。
他的叔叔是聾啞人。2017年10月8日在河南南陽走失。從此以后,每年的年夜飯飯桌上,都有一個空缺。這個空缺也是全家人的心病。
2018年3月30日,一個偶然的機會,李新海在頭條尋人發布的尋人啟事中,看到了一個疑似叔叔的人在河南三門峽被救助。當他趕到救助站時,人已經離開了。
那次擦身而過之后,再無音訊。
后來,他養成了每天瀏覽全國救助尋親網、頭條尋人發布的尋人啟事的習慣。沒想到,通過人肉比對,到現在也已經幫助15位走失者回家了。
其實我覺得,頭條尋人最大的價值是激發善意、連接善意。我們只是一個平臺,團圓不過是無數個普通或者不普通的好心人,和我們一起成就的善舉。到今天,已經有超過1500多位像李新海這樣的好心人參與到尋人公益中。
每次我們回訪李新海,他都說:“能幫別人家團圓,我非常開心。我每天都在關注你們發布的消息,也希望我家能團圓。”
今天,也想借這個機會,希望大家可以提供線索,幫助李新海一家團聚。
4
希望這一次,我們可以幫助李新海一家創造奇跡。
第四個故事,關于接力。
很多時候,尋人像是在暗夜里尋找一束光。每一次團圓,其實是背后無數個善意接力創造的奇跡。
三年前的2017年12月18日,頭條尋人接到了廣西張向軍先生的求助,他想尋找失聯的臺灣大伯張肇林一家。他還保留著上世紀80年代大伯從臺灣寄回的書信、親人的照片、曾經的聯絡地址等關鍵信息,看起來尋親并不困難。
當時兩岸尋親負責人周思妤幫助彈窗后,石沉大海。
此后,兩岸尋親的同學換了一屆又一屆。大家都沒忘記這個求助。每年都通過“舊文重發”的形式,翻新、尋找。
2020年6月17日,我們又重新推送了這條尋人啟事。這一次,有了回應。
在臺灣熱心網友的幫助下,2020年8月11日,張肇林在臺灣的后人聯系上了。這場長達三年的接力尋找,終于抵達了終點。
這場尋親接力既是頭條尋人歷屆同學的接力,也是兩岸民眾的接力,更是善意的接力。
這是兩岸最好的樣子,也是公益最好的樣子。
5
頭條尋人五年找回15000多個走失者,就是15000多次奇跡。
但其實,我們看到的都是圓滿的故事。奇跡的背面,是等待和無奈。
大家可能不知道,這五年,我們發出了超過13萬次推送,有超過一半通過我們或者其他方式回家。還有很多家庭沒有找回親人。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
第五個故事,關于遺憾。
有個求助,一直是我心里的遺憾。
2017年,山東曹縣的一個姓祝的大姐向我們求助。希望幫她寡居的二嬸尋找家人。
祝大姐的二嬸是聾啞人,三十多年前孤身一人到曹縣。被二叔收留后一起生活。后來,二叔去世,老太太獨居至今。
她到底是誰?從哪里來?老家有父母孩子嗎?當年是不是被拐賣的?這些問題一直無解。
二嬸不會說話不會寫字,只能通過比劃還原一些簡單的身世信息:她出來的時候家里還有老母親,裹小腳,共生育了4個女兒3個兒子;父親是盲人,個子不高;家里很多山路,下地干活需要背背簍,孩子放在背簍里;家里種了柿子樹和核桃樹,有花椒、麻椒和臘肉,吃南瓜花;老家附近有鐵路和鐵路涵洞…
我們猜測,老人老家可能在西南、云貴川一帶。我們也多次通過今日頭條彈窗了這個信息。三年過去了,依舊沒有可靠線索。
最近,我又和祝大姐聯系了。她又發來了一段二嬸的視頻,二嬸看起來比三年前又老了不少。
我們幫她發了條抖音,也讓大姐重新發了微頭條。看看能不能幫助到老太太。
老太太今年已經80歲了。我很希望能看到她回家的那一天。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頭條 尋人 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