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論>建言札記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今年的一號文件,是在我國告別千年貧窮,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播下的推動“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的種子。乘勢而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將成為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的一場新的偉大變革。
沒有鄉村振興,就沒有民族復興。當前我國農村正處于從傳統到現代的嬗變,經受著鳳凰涅槃、破繭重生帶來的前所未有的“陣痛”。面對“三農”工作中的一些“積極的不平衡”現象,我們需要特別關注,以更好地認清形勢,鉚足干勁,揚起鄉村振興的遠航風帆。
銜接不能掉“鏈子”。剛剛擺脫貧困的鄉村,各種困難和挑戰層層交織在一起,需要有一段精心呵護、幫助復元的康復期,拖不起、急不得。在鞏固“兩不愁、三保障”、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等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努力將農村的民生保障網織得更密更細。在鄉村振興中,仍要借鑒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留下一支不離不走、與村民保持魚水情深的鄉村振興工作隊,繼續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農村低收入和老年人口等,精準施策,分層分類幫扶,真情做到扶上馬送一程。
產業不能搞“扎堆”。產業興旺是鄉村各項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促進農民生活富裕的保障,也是支撐鄉村振興的原動力。產業興旺的根本途徑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產業發展應因地制宜,抓住不同地區、不同鄉村資源稟賦的特性,宜魚則魚、宜蝦則蝦,宜果則果、宜瓜則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即使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康養,也應挖掘鄉村獨特的生態、經濟、文化價值,警惕一哄而上,防止盲目跟風。在豐富鄉村產業形態基礎上,通過村民利益共享,增強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后勁,不能只抓一點不及其余,搞吃力不討好的“千村一面”同質化。
教育不能擺“姿勢”。重振鄉村的精氣神,為國家發展建設提供更多的各方面優質人力資源,這是鄉村振興的根本所在。鄉村教育應當抓好硬件的標準化建設,但更要抓好教師隊伍的內涵建設,不能一味迎合達標檢查只圖表面光鮮。國家在下達教育經費時應多向鄉村基礎教育傾斜,一方面改善農村中小學校的教學環境,健全學前教育資助制度,一方面提高基層教師的收入水平。制定符合基層實際的教師招聘引進辦法,建立省級統籌鄉村教師補充機制和鄉村教師榮譽制度,推動城鄉教師合理流動和對口支援,為鄉村學校定向培養留得下、穩得住的一專多能教師,讓更多優秀教師愿意留在鄉村任教。
鄉賢不能成“鄉閑”。鄉賢是鄉村文明的傳播者、鄉村文化的守望者,也是鄉村道德的示范者,對鄉村振興有著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現代鄉賢不僅包括過去那種生于其鄉,眾人共稱德業學識為人賢者,也包括那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線帶頭人。鄉賢應該具有賢的素養、賢的品行、賢的才華、賢的作為,應該多元組合、紀律約束、委以重任,一些無所事事、游手好閑,或頤指氣使、貶抑鄉鄰的“鄉閑”“鄉嫌”,是不會受到村民歡迎的。要進一步健全農村“兩委”組織,發揮核心堡壘作用,以能力建設夯實基礎,解決農村人才斷層、青黃不接問題,確保鄉村干部當好鄉村治理的主心骨,不斷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使鄉村面貌富有新時代氣息。
耕地不能拔“牙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要多措并舉,堅持“嚴”的主基調,以“零容忍”的態度,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同時加強種質資源培育、保護和利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和違背自然規律綠化造林、挖湖造景,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范耕地占補平衡;改變高度依賴農藥化肥的生產方式、倡導鄉村垃圾無害化處理,防止造成大面積土壤環境惡化和農村面源污染;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強耕地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中國人的飯碗只有始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贏得主動權。
建設不能丟“鄉愁”。城鄉融合不是鄉村和城市的簡約組合,而是城鄉功能的相互補充。鄉村建設要借鑒城市的文明元素,卻不能用大都市標準來評價、審視和規劃鄉村建設。大拆大建,搞光怪陸離的城市魔幻風格、“去農村化”的人工景觀工程,帶來的只是鄉村文化記憶的喪失。產業下沉,把企業辦在家門口,方便村民就地就業,可以留住人們心底柔軟記憶中那抹淡淡的鄉愁。只有把田園山水的精華和傳統文化的情韻融涵于生態空間,采取各種有效形式保護好鄉情鄉俗的天然載體,激發鄉村倫理道德的靈魂活力,才能讓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40多年前農村改革,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當今開啟鄉村振興,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的基礎。舉國同心協力,未來美好理想藍圖中的鄉村振興,一定會在“中國之治”的善治道路上行穩致遠。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民盟江西省委會主委)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鄉村 振興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