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1年第一期
蔡超的工業題材作品
火熱年代-205×176cm--蔡-超
蔡超緊緊抓住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具有中國特色的產業工人群體和后工業時代的工業化特征,繪就了一大批帶有自我意識的作品,表現了當代工業及工人的風貌,記載了創業年代的成就和變革。他沉穩地浸潤于工業題材幾十年,悟道而寫,得道而畫。其實,工業題材的繪畫表現并不容易,諸如緊跟時代、緊扣主題、面對現實、貼近生活、少有造作、多接地氣、精準造型,等等,都是進行工業題材創作的“緊箍咒”,畫家如果沒有鮮明的藝術主張和堅定的創作決心,是難以駕馭好這樣的題材的。蔡超沒有愧對養育他的贛江熱土,憑借其超然之心,成功地在工業題材這一領域建構了新穎的藝術體系,使自己藝術生涯的厚重華章更加多元、更加豐富、更加精彩。
吊-裝-211×175cm-蔡-超
題材的變化也好,題目的變化也罷,終究是形式的變化,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思想和理念。蔡超作于1994年的《吊裝》,開啟了工業主題創作的成功之路,作品大膽想象、構圖險絕,出人意料與突破常規成為引人關注的聚焦點,給人以震撼。畫家以俯視的角度表現凌空作業的工人群體,在“造險”的構思中,在一種失衡的空間處理中表現出高空作業的極大風險性。工人們在艱險的環境中,神情自若,毫無懼色,從容應對,令人贊嘆,這是一曲對普通勞動者的頌歌。這件作品不同凡響,其意義在于以全新的形式、語言結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畫面內在節奏與韻律,譬如,畫面中布滿向下垂直的斜拉線,高空懸吊下的鋼索以及左下角斜向的粗大纜繩,還有右上方以傾斜的角度密集而錯綜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群施工者,營造了令人驚悚的高空圖景。那是一幅由節奏、韻律、力度構成的現代生活景象,是意象創造,也有筆墨突破。畫面的空間分割意識、別出心裁的創意,與打破常規的人與情境關系、純熟的筆墨技藝一起共同成就了一幅具有超越性和前瞻性的典范作品。
鐵-臂-204×184cm-蔡-超
《鐵臂》作于1999年,尺幅巨大,當屬蔡超現代工業主題的又一“宏大敘事”作品。在《鐵臂》中,畫家創造了“形式就是內容”的新審美經驗,畫面中以橫平豎直的粗大鋼鐵構架為主體,使畫面空間陡然產生“陌生空間”的感受,恍如置身在另外一個“宇宙”之中,畫家賦予空間以明確的形式,以精心的構思營造了在同一時間中多個空間拼疊、相加的效果,用以造成有序的形式,讓理性與感性、無序與有序在畫面空間中相統一。在有限的空間中,鋼鐵構架形成形式生命的存在,結構劃分堅固穩定,相互托舉,挑起多層結構,在疊加與錯置中成為宏大的空間形式,暗示著生命內涵與節奏力度,在水墨加素描的結合與并用中,其外形序列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而直線、角度、距離、曲線、斜線與方形,則展示出現代工業系統的龐大與復雜;然而,一切在服從主題需要中,擴大了形式的意義,使之等同于內容本身。在構架的疏密效果中,工人們被有序地置于構架上層、中層,人物的動態與身姿則反映了施工任務的繁重與艱巨,畫面充滿了象征感,鋼鐵構架寓意著工人的精神品質與性格氣質,人與物在畫家筆下渾然一體,相得益彰,畫家在整體上營造了作品的宏大氣勢與磅礴場景,在局部上則以“筆墨加素描”的方式,表現了工人們智慧與勇氣并具的生動質樸、親切可信的形象。以線為主,輔以皴擦,略加結構與明暗處理,既賦予人物以雕塑般的體量與張力,又不失血肉豐滿的郁勃生機,無疑這是一種創意,是對筆墨語言的突破與創造。
天地間-207×157cm-蔡-超
在蔡超藝術探索和風格演變的途程上,工業建設題材的選擇成為一個關鍵轉折點,他以其特有的敏感尋找現實主義水墨人物畫實現現代感的突破口。自20世紀80年代起,他幾度深入工業建設工地,一住就是一個多月,因造型結構之復雜而認真速寫,精心構思,悉心創作。作品大都以大部件高空吊裝為契機,以筆線為骨、墨潤為肉,以直線之美為主弦演繹為現代工業交響曲,這些作品也是畫家與現代工業建設者情感交融、精神共鳴的創造性表現,他也因此成為現代工業題材的代表性畫家,為中國人物畫的現代性轉換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蔡超選擇工業題材進行創作并不是為了討好世俗、標新立異,這一選擇對他來講也并不偶然,源自對打工族的深摯情感和他親身意識到的平凡中的崇高。他真誠地表達了自己對工業社會的感受、對建設者的崇敬、與陽剛之美的共鳴,在理想主義被實用主義和消費文化壓倒的不良風氣中,蔡超難得心中保有理想的光焰和對崇高、壯美的執著。
頂梁柱-205×176cm-蔡-超
在蔡超的工業題材作品中,素描能力、造型把握能力同傳統筆墨能力完美地結合起來。工業制造冷冰冰的秩序感中蘊含著內在的生動。它是隱藏著的可能,是與各種工業相關聯的人物互動,它有結構的動感,有物質的質感,有機械運動的動感,還有駕馭這些人的情感。處理這些關系的難度遠超單純的人物描繪。
如何將工業造型結構中的鋼筋、水泥、鐵板、鋼架、機械零件與人物融為一體,將現代形式感通過水墨畫表現,對畫家而言是一種挑戰,蔡超采用破墨法(濃破淡、淡破濃)使水墨滲化兼容,形成線條結構,或以水墨為基調的書法用筆構成特有的力量之美,讓作品在節奏等方面富有變化,形成對比。
建設者-205×215cm-蔡-超
機械、鋼架、鋼索和人物都采用了寫實語言,畫家扎實的素描造型功力隱藏在平面的結構之中,意象在抽象與具象之間不時互換,對稱和反對稱、平行結構、對等、對仗、結構的分類與空間形式交錯轉換,呈現出空間本身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形式。兼融中西的線條結構和以水墨為基調的書法用筆,構成蔡超特有的繪畫語言,具有書法力度的用線描繪了各個結構空間的音響格式以及音韻節奏等方面的內在關系,各種線條的相互重疊,既呈現出對比的影像效果,也呈現為粗細與方圓兩種矛盾的組合。隨著書寫結構、節奏的變化和發展,機械、鋼架、鋼索和人物的活動,以及作品內部的空間形式都獲得了自身的分量和意義。在工業題材的作品中,蔡超極大地張揚了書寫性的魅力。書寫性是抒情性、表意性、表現性、哲思性、抽象性的高度統一,書寫過程中“機緣性”“偶然性”隨時相遇。他精妙地把握著“機緣性”與“偶然性”,任筆意自由地與畫紙進行對話,那些瀟灑自如、平滑流暢與凝重沉厚的線條,使作品在節奏、韻律等方面富有多變的對比關系,而點畫提按、翻折絞轉的運筆所生成的強勁“勢”和“線條場”,則表現了一種宇宙力量組合的統一之美。
鋼筋鐵骨-207×155cm-蔡-超
蔡 超
1944年生,上海嘉定人,現為中國國家畫院院務委員兼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員、南昌大學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江西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江西書畫院院長、江西省中國畫學會會長。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西創作中心主任,第八、九、十屆全國美展評委及每年全國多項美展評委。獲國家有突出貢獻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1997年中國畫壇百杰等多項榮譽。
責任編輯:張月霞
文章來源:《畫界》2021年1月第一期
編輯:畫界 邢志敏
關鍵詞:工業 作品 題材 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