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光伏行業20年的三點經驗
——中國經濟怎么看之三十七
最近,無論是產業領域,還是資本市場,光伏的熱度不斷躥升。
20年前,以施正榮回國創辦無錫尚德為標志,光伏在中國正式以一個朝陽行業的姿態起步。其間,幾經沉浮。如今,再次走紅,到底啥原因?筆者看來,至少有三個維度可以解釋。
一是市場有效。
從資本市場看,上市公司業績是最重要的指標。今年,光伏概念股股價普漲,龍頭公司漲幅更高達三四倍。這背后正是公司業績大幅增長。
以行業龍頭隆基股份為例。2020年上半年,公司凈利潤41.2億元,同比大增104.8%。這個增幅,是在2019年利潤同比增長超過100%的基礎上獲得的。
從產業領域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比如,今年以來,光伏玻璃因為需求太過旺盛,而產能提升速度遠遠落后于市場需求增長速度,結果價格一直上漲。價格反映供求關系,不正好說明了市場的有效性嗎!
二是政府有為。
從光伏行業誕生之日起,我國相關產業政策就一直相伴左右。比如,稅收減免和優惠,成為標準配置;各種示范工程,在全國各地生根;符合國際慣例的補貼政策,讓行業順利渡過了起步階段的成本困境,推動全行業度電平均成本如今已與火電成本持平,奠定了長遠發展的基礎。
三是國際循環暢通。
光伏行業與餐飲、家電、建筑等傳統產業不同,它一開始就是全球合作的產物。
雖然我國20世紀80年代就有光伏方面的研究和單點應用,但作為一個行業發展起來,已經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
當時的背景是,全球面臨環境污染和大氣環境惡化的困擾,對低能耗、低排放的新能源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就此,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得到了全球很多國家的力捧,各種產業扶持政策、使用補貼政策不斷出臺。
正是在需求全球化、要素供給也全球化的推動下,我國光伏行業才從技術、市場兩頭在外起步,逐漸發展成全球最有競爭力的光伏產業鏈。據《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披露,2019年中國多晶硅、光伏電池、光伏組件的產量分別約占全球總產量份額67%、79%、71%。中國不僅在光伏發電設備制造方面形成了完整產業鏈,規模處于世界前列,技術水平也走在全球前列。
如今,我們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光伏行業20年的發展路徑,也許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編輯:秦云
關鍵詞:光伏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