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2020年第二期 2020年第三期 2020年第四期 2020年第五期 2020年第六期

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0年第六期

石向東雕塑三十年之進路

2020年12月22日 11:28  |  作者: 古 月  |  來源:《畫界》2020年11月第6期
分享到: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始,石向東作為廣西雕塑家的代表,異軍突起。30年的雕塑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展現出三種不同的創作趨向和藝術探索,三個階段并非是分離的,傳統與現代、東西方等文化命題在其創作中如影隨形,只是在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表達。

長風鑄春秋(鑄銅)200×130×75cm-2009年-石向東

長風鑄春秋(鑄銅)200×130×75cm-2009年 / 石向東

大美山河(鑄銅)132×36×40cm-2015年-石向東

大美山河(鑄銅)132×36×40cm-2015年 / 石向東

二十世紀的最后十年: 現代對傳統的沖破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三十出頭的石向東戴著碩大的眼鏡,一副身形消瘦的青澀模樣,此時的他通過斬獲獎項取得了輝煌的成績:1990年的《勝與敗》獲第二屆全國體育美術展覽最高獎;1993年的《最后的防線》獲第三屆全國體育美術展最高獎;1994年的《行進》獲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最高獎;1997年《走向奧林匹克》再次獲得全國體育美術展覽最高獎;1999年《動力》獲得中國第九屆全國美展優秀獎,石向東一下子闖入了中國當代美術的前沿。

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勁,石向東開始了他個人最為旺盛的創作階段。這一時期的主題是現代文明對傳統文明的沖破與革新,石向東從贊頌機器文明的角度出發,昭示機器文明所具有的摧枯拉朽的力量與激情,《最后的防線》(1993)、《行進》(1994)、《走向奧林匹克》(1997)、《動力》(1999)等作品展現了銳意進取的時代特質與煥發出來的精神力量。時代感是石向東創作中的一個命題,“藝術,合為時而作”是他撰寫的一篇文章的題目,這一標題貼切地表明了他這一階段雕塑創作的主旨,反映時代精神是其雕塑藝術創作的使命與內在要求。而這種時代感展示最好的方式是通過矛盾來展現,如自然與機械、軟與硬、傳統與現代,等等。《行進》中兵馬俑與鋼鐵人的異質同構,機械代表的現代文明與兵馬俑代表的傳統文明之間的剝離感,顯示時代步伐對舊有時光的沖破;《動力》中鋼鐵的火車頭對木質材料造成的沖擊力與破壞力,極具視覺感的形式象征了無可抵擋的時代力量。此類作品崇尚力量與激情,與其圍繞著體育美術展創作中所需要的主題精神是相符合的。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其作品中流露出的對機器文明中人性的反思,如作品《面具》(1995)、《掩飾》,同樣運用的是鋼鐵與人體(或頭像)異體同構的方法,塑造的是人的外表,但卻擁有機器的內核,這種矛盾與沖突造成了人的焦灼與惶恐,是對“人的異化”主題的獨特感悟與巧妙詮釋。無論是積極拓展的力量感,還是內存憂慮的矛盾感,都是這個時代帶給雕塑家的多元感受及其主動應答。

行-進(鑄銅)1994年-石向東

行 進(鑄銅)1994年 / 石向東

穿-越(綜合材料)300×280×150cm--石向東

穿 越(綜合材料)300×280×150cm / 石向東

新世紀的最初十年: 中西文明的二重奏

2000年,石向東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參加法國巴黎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托尼·布朗主持的當代藝術研究課題“媒體與媒介”雕塑創作訓練班,同時受教于曹春生、董祖怡、隋建國等教授。這段經歷為石向東的雕塑創作帶來新鮮的體驗,這一時期的《罐制品》(2001)《它們是魚》(2002)《穿越》(2004年)、《復興》(2006年)、《長風鑄春秋》(2009)等以裝置的、多媒體的方式體現了不同于以往的當代藝術新思路的作品,表明了其在當代語境下的雕塑創作狀態,從中也可看到此階段與前一階段創作思路的承接性。

2001年為北京西單廣場創作的公共藝術裝置作品《罐制品》利用日常用品的放大,利用草地與不銹鋼人工制品的結合,向人傳遞生長與開啟的主題,打破了傳統雕塑對于造型語言的訴求,彰顯出當代藝術介入公共環境的新需求;2002年為北京海洋館制作的多媒體作品《它們是魚》植入了“異化”的問題,安裝了螺旋槳的海洋魚類游弋于海洋,引發人們“它們是魚嗎”的思考;作品《穿越》是件綜合材料的裝置作品,作為傳統元素的《馬踏飛燕》與玻璃、彩色光線重構于一體,營造了時空變幻的代入感,體現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的、源于西方創作方式的當代藝術觀念,即多媒介的介入、傳統雕塑語言的破解以及作品意義的再造。作品中傳統符號的運用仍然是其習慣創作思路的一個切入點,用傳統符號與現代方式的結合,詮釋時間流動與不可扭轉的時代寓意仍然可以看出與前一階段一脈相承的創作旨趣;而這一時期的作品《長風鑄春秋》(2009)則是完全承襲了第一階段的創作思路,展現了現代對傳統的沖擊,回應時代精神的召喚是潛藏于藝術家體內的創作源泉。

石向東這一時期的創作在傳統與現代、東西方文明間尋求平衡,力求闡釋中西文明的二重奏,可以看出他創作思路中有中西調和或相互妥協的因素存在,如作品《復興》(2006年)用西方古典名作《大衛》和中國傳統樂器二胡同構于一體,即體現出中、西傳統的調和。

動-力(銅和鐵)330×250×130cm-1999年-石向東

動 力(銅和鐵)330×250×130cm-1999年 / 石向東

走向奧林匹克(鑄銅)175×110×150cm-1997年-石向東

走向奧林匹克(鑄銅)175×110×150cm-1997年 / 石向東

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對傳統的回望與回歸

身處民族地區的廣西藝術家,在文化自覺與身份認同的追求中,會不時用一種地域性符號來強化這種意識,但石向東沒有簡單地理解這一問題,文化藝術的地域性并不是他刻意回應的問題,他思考的諸如傳統至現代的演進、中國與西方的融合等命題超越了地域性與民族性,這使其藝術創作更具時代性、全球化的特點。對于中國傳統形式與精神的熱愛似乎是這一時期創作的重要動力,《樂—千呼萬呼》(2010)、《水袖》(2012)、《水·月》(2014)、《大美·山河》(2016)等作品都展現了石向東對于傳統回望的創作姿態以及不同以往的創作思路。

進入2010年后,宣揚矛盾中的力量不再是石向東創作中的主題,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面貌—“柔軟”。這一時期,涌動著激情與力量的重金屬搖滾樂歲月早已淡化為一種歷經世事的處事不驚。作品中的“軟”恰是傳統文化精神中的“和”,作品力圖表現的是對傳統戲曲、音樂藝術內涵的理解,藉著有形的雕塑來傳達無形的精神訴求,用跨界的觀念與手段來傳達自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精神回歸的立場。《水袖》系列是這種思維下的作品,借用傳統戲曲的甩袖動作、彈調古琴的優雅形態和飄柔的形式表達的生命活力;《大美·山河》借用戲曲角色來傳達剛與柔的對比,其中少了第一個時期作品中矛盾沖突后的悲劇性,多了借由傳統符號、形象表現的崇高與優雅的和諧。石向東并不著意于強化力量與沖突,他深諳傳統文化尤其道家思想中“上善若水”與無為之道,并將這種感悟用傳統的形式再現。

一定程度上,雕塑家在創作觀念與材料使用上回歸了傳統,傳統雕塑語言的運用、藝術創作的巧妙立意以及傳遞出的精神內涵,使其作品在音樂、戲曲、雕塑等藝術門類的跨界過程中熔鑄為一體,精神的“守舊”有如高逸之士的平淡,使人看到藝術家偶然流露出來的不入俗塵的情感以及歷經洗練后對自我的界定。

石向東以三十余年的雕塑實踐展現了作為“個體”的探索歷程,從他個人的創作歷程中折射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時代特征。人們無法知曉雕塑家今后數十年間的作品會有怎樣的面貌,但從一個宏觀的歷史脈絡中去觀察與解讀藝術家的時候,你將看到一個立體多元的、回歸自我心性的石向東。

(作者系廣西藝術學院副教授,博士)

最后的防線(銅鐵)120×110×80cm-1993年-石向東

最后的防線(銅鐵)120×110×80cm-1993年 / 石向東

石向東,廣西桂林人,1990年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雕塑專業,2002年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畢業。

現任廣西美術家協會主席、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院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委員,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雕塑協會常務理事。

雕塑作品參加多項國內外學術展覽,代表作品有11件在重大美術作品展中獲獎,4件獲全國最高獎,其中作品《最后的防線》《走向奧林匹克》分別被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奧委會作為禮品贈送給奧林匹克委員會總部收藏,并榮獲國際奧委會頒發的特等獎獎杯,作品《行進》在中國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獲獎,并被中國國防大學收藏陳列在校園內。2016年作品《大美·山河》榮獲中國文化部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并在2017年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019年作品《花竹帽》特邀參加民族大團結—全國雕塑藝術作品展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2019年入選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


責任編輯:楊文軍

文章來源:《畫界》2020年11月第6期


編輯:畫界 邢志敏

關鍵詞:作品 雕塑 創作 傳統 向東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