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2020年會在京閉幕
人民政協網北京12月21日電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2020年會18日在北京閉幕。本次年會主題是“堅定文化自信,繁榮科普原創”,由主旨報告、創作對談和分論壇構成。來自全國各地科普作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出版單位及相關媒體的專家、學者和科普創作者200余人參加會議。
主旨報告階段,邀請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第八屆理事會的四位新任副理事長張文宏、尹傳紅、徐穎和王元卓做主題分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主持主旨報告。
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張文宏做視頻報告
復旦大學教授張文宏通過視頻做報告,題目是《從新冠疫情應對看科普》。他結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科普實踐,提出:科普的核心是科學,每一位科普專家都需要有相應的堅實科學儲備;開展科普需要有明確著力點,需要在第一時間回應公眾需求,特殊時期的科普還需要加強與公眾互動與溝通。同時,他認為科普的作用不可低估,傳播的多樣性值得探索。
科技日報社主任編輯尹傳紅的報告主題為《科學傳播和科普創作的實踐與思考》。他以自身的科普閱讀和創作歷程為脈絡,闡述如何通過科普創作和科學傳播,幫助公眾理解科學,引導公眾欣賞科學,促進公眾參與科學,他認為好的科普作品應當“論之有物,看之有趣,聽之有理,思之有獲”。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徐穎的報告題目是《青年科研工作者關于科普的感想》。她認為從事科普也是科研人員實現自身價值、服務社會的有益方式,當前,科普工作不納入評價機制、業內人士覺得科普過于淺顯、科研和科普語言體系需要平衡仍是制約科研人員開展科普的現實問題。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的報告題目為《科學家與科普》。他結合自身科普工作實踐,從科普的主體、對象、視域和平臺四方面分享觀點。他認為,科學家做科普是責任,也是能力;給孩子做科普要有溫度;跨界做科普更有助于提升科普的影響力;要打造科普平臺,建設良性科普生態。
“媒體融合與科學傳播”對談
“媒體融合與科學傳播”對談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紅祥主持,邀請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科技采訪室主編趙永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光明日報社科技部二級編輯金振蓉,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果殼網副總編吳歐,中央廣播電視臺視聽新媒體中心科學主編陳琛參與對話。四位專家從科學傳播的內容、渠道、技術等方面展開討論,認為求真是科普的靈魂,富有創意的、有趣的、平易的優質內容是關鍵,平臺的建設、技術的更新是基礎;科普尤其適合新媒體傳播生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應互相借力,相映生輝。
2020年會并行舉辦了七個分論壇,并進行了“科普新勢力——科普科幻創作談”。
分論壇分別聚焦科普期刊、農業科普創作、科學與影視融合、疫情后心理健康維護、應急科普、弘揚科學家精神與科普創作、科普演講的創新等主題。與會專家學者通過報告、問答互動等方式進行熱烈的交流與深入研討。期間,成立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心理科普創作專業委員會和科學與影視融合專業委員會。
“科普新勢力——科普科幻創作談”由吳歐主持。通過別開生面、層層深入的問答互動。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充分肯定了協會年會在促進科普創作理論與實踐交流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希望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繼續發揮好行業組織的引領作用和服務功能,通過進一步加強評論、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與媒體的合作,團結引領廣大會員和科普創作愛好者不斷創新,探索多樣化、高質量的科普創作,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為持續擴大協會影響、提高協會工作實效,促進科普創作繁榮發展、服務科學普及與公民科學素質提升做出積極貢獻。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科普 中國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