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論>委員評論
鄉村振興:站在新奮斗的起點上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高度評價“十三五”時期脫貧攻堅取得舉世矚目成果。同時,對“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作出部署安排,明確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打響了一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迎來了歷史性的跨越和巨變。至2019年底,農村貧困人口累計脫貧9348萬,到今年底,剩下的551萬農村貧困人口將如期全部脫貧,我國將率先實現聯合國千年減貧目標,困擾了我們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將歷史性得到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下一步,我們要聚焦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對“三農”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采取科學務實舉措,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最重要的是統籌協調、因地制宜,做好戰略規劃和政策機制的有效銜接。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在已經編制完成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框架下,因地制宜編制完善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方案,將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政策措施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有機銜接,形成完整的規劃體系。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應充分體現差異性和實效性,突出鄉村特點、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堅持“四個不摘”,并保持一段時期扶貧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注重政策的普惠性,逐步將到村到戶為主的幫扶政策,轉向對縣域和鄉村整體發展的支持推動。持續加強脫貧動態管理和檢測,建立返貧風險預警監測機制,防止大面積返貧。因地制宜構建不同區域、不同發展形態和不同發展模式的城鄉融合發展基礎性制度體系和差異性政策體系。
其次,還需乘勢而上、精準發力,做好扶貧產業提檔升級,以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保障的有效銜接。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根本出路,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可持續發展,注重扶貧產業長期培育,強化監管、支持發揮合作社及龍頭帶動作用,擴大支持對象,延長產業鏈條,抓好產業融合發展,做好產銷對接。探索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與農業保險、擔保等相結合,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實施農村基礎設施鞏固提升工程,解決村與村發展不平衡問題。著力補齊現有基礎設施的信息化短板,推進農田水利設施、農產品加工與貯藏設施、農貿市場等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為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夯實基礎。與鄉村振興規劃和移民搬遷計劃緊密銜接,有重點、分階段地加大農村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服務保障水平。
最后,要以改革驅動,做好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和潛能的大文章。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基礎上,加大力度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圍繞宅基地擴權賦能,賦予農民住房財產權流轉、抵押等權能,盤活利用好閑置宅基地和農房。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揮集體產權功能作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深化農村“三變”改革,完善惠農富農利益聯結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利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建立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信用名錄,進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更優創業創新環境,促進各類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配置優化和市場深度融合,為推進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新動能。(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甘肅省政協副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鄉村 振興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