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資訊 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 農業科技 精準扶貧 三農人物 品牌興農

首頁>農業>資訊

跳出培訓抓培訓

——浙江農業農村教育培訓工作的思考

2020年11月06日 16:50  |  作者:蔣文龍 朱海洋  |  來源:農民日報
分享到: 

跳出培訓抓培訓

農戶正在獼猴桃基地內進行現場觀摩。

今年盛夏,在浙江舉行的農業職業技能大賽上,年輕化的臉龐成了絕對亮點。比如來自金華的“90后”劉芳艷,在動物疫病防治項目中,盡管高手如云,可最終仍脫穎而出,拔得頭籌。競技場上,老中青三代同臺比拼,年少者毫不示弱。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通林告訴記者,近年來,浙江通過推動“兩進兩回”行動,深化農業職稱評審制度改革,實施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百萬農村實用人才培育計劃、“千名引領、萬名培育”農創客發展工程等一系列舉措,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專業素質過硬的“鄉村工匠”,有力助推了全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這早已成為社會共識。長期以來,對于農民的教育培訓,每個地方不可謂不重視,盡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效果卻參差不齊。那么,作為全國唯一的省部共建鄉村振興示范省,浙江有著怎樣的思考?

  

從培訓到培育


見到章紅艷時,她剛從麗水培訓回來不久。5天時間,從微視頻的拍攝,到抖音直播賣貨,再到社群化營銷,內容滿滿當當,都是時下最盛行、最實用的。一下子消化不完,于是這兩天,章紅艷和小伙伴們仍時不時湊在一塊“頭腦風暴”。

“85后”章紅艷,過去在交警隊工作,四年前放棄“鐵飯碗”,回到老家徑山村,變身名副其實的“茶二代”。父母在村里種了50多畝茶葉,種植管理自是不在話下,可營銷一竅不通。章紅艷辭職,正是看中農文旅融合的大機遇,準備從附加值上做文章。

徑山村位于杭州郊區的余杭徑山鎮,過去以徑山茶享譽四方。這幾年,憑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區位條件,整個大徑山板塊迅速躥紅。回村后,章紅艷馬上將自家農房改造成特色民宿,還專門做了一個茶空間。

“農文旅融合,看著簡單,但找著門道很重要。正是參加農業農村局每年組織的各種培訓,讓我很快找到方向,才少走了很多彎路。”章紅艷說,現在村里,像她一樣的回鄉創業青年已有10余人,絕大部分都參加過類似培訓,如今大家經常聚在一塊,相互鼓勵,相互參謀。

據了解,近年來,浙江每年培訓農民近55萬人次,其中農廣校系統就承擔了近一半的任務。在浙江農業農村教育培訓總站站長王仲淼看來,盡管這幾年,各地通過完善大學生返鄉創業就業政策,喚回了一批“80后”“90后”“農二代”,但如何讓他們留得住、干得好,就必須從培訓轉向培育。

對此,浙江農廣校開展了不少探索。以去年推出的高級農民研修班為例,圍繞作物整個生長周期,采取小班化、分段式、導師制教學,并提供長期的跟蹤服務。又如針對“農創客”群體,啟動大培訓計劃,兩年不到就已培訓了近千人,期間既有專家的政策解讀,又有企業家的案例教學,也有財務、法務、營銷等各個方面的經驗分享。

記者采訪也發現,如今浙江舉行的農民培訓,早已不再是簡單的上上課,而是與服務相結合,并且延續到全程跟蹤,在傳授理論知識、專業技術的同時,再為培育對象提供政策、金融、管理、銷售等各種服務,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創新創業。

“培訓與培育雖然一字之差,但內涵和要求完全不同,培訓是短期的,以解決當前具體問題為主,而培育是長期的,更強調系統化和持續性,長期為學員提供精細化的跟蹤服務,扶上馬后,再送一程。”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唐冬壽說。

  

從適應到引領


“浙江人的市場意識很強,想要他們空出幾天來培訓,光靠‘免費’還不夠,還得有真材實料,否則強扭的瓜不甜,人下次就不來了。”在王仲淼看來,這幾年,浙江農廣校抓培訓,還有個顯著特點,那就是從適應到引領,“所謂引領,就是要站在更高層次,為學員賦能。”

據介紹,浙江主抓幾個要緊環節。首先,培訓誰,思路很清晰,對象主要就是正在或有意從事農業農村產業的人員,包括農業生產經營者、村(社)干部、農村社會青年、返鄉農民工、農創客等。一條準則同樣很明確:必須與產業充分結合。

以杭州農廣校為例,當地分產業、分類型、分層次,建立了農村實用人才庫,目前庫內人數已達14萬余人。依托這個庫,就能定向發布培訓信息,精準篩選培訓對象。再如湖州市農廣校,通過產業聯盟、產業協會來招生,不僅招生效率高,而且十分對胃口。又如各地普遍面臨的中專招生難,新昌縣農廣校就圍繞主導產業抓招生,幾大專業連續幾年都滿員。

對象精準后,接下來,浙江就從培訓內容和模式上下功夫。蕭山農廣校設于蕭山技師學院,記者在該校采訪發現,同樣一個民宿培訓班,每年側重點各有不同,從餐飲培訓到接待服務,從美麗庭院到文創開發,從電商營銷再到數字技術,幾乎引領著當地民宿業的發展,因此受到學員廣泛好評。

55歲的何林夫是蕭山技師學院的督學,從事農民培訓工作35年。在他看來,之所以培訓能與產業保持同呼吸,秘訣就在于產業協會的高度銜接。“我們與水產、花木、茶葉、水果等產業協會建立密切聯系,他們洞察產業前沿,了解實際需求,更掌握師資配比和實訓場所,若能充分聯姻,定能事半功倍。”

何林夫認為,“引領”的先決條件是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再站在未來發展的視角,來調整和審視培訓。因此,這些年里,在培訓內容上,蕭山也從過去的重技能,更偏向于綜合素養,比如怎樣定好位、怎樣用好網、怎樣賣好貨、怎樣不踩“雷”、怎樣管好賬、怎樣融到資金等,以實現三產融合發展。

正是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浙江農民培訓總是敢為人先:植保無人機尚未走紅,早有地方推出了“飛手培訓班”;直播帶貨才剛萌芽,不少農場主已成網紅,還帶出了不少徒弟;待鄉村旅游快馬加鞭之時,小吃、民宿、文創等各類培訓班則已遍地開花……

  

從流動到涌動


“90后”“土專家”,這兩個標簽放在陳陛隆身上,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論飛防技能,他確實夠格。今年年初,他與另外兩位年輕“飛手”,一道組建起名為“浙里飛”的飛防植保隊,從此一張招牌打天下。眼下,3位小伙還都成了師傅,按照約定,他們必須每年完成至少5名“飛手”的培訓。

“新入行的‘飛手’盡管有‘執照’,但還不能獨立‘執飛’,這些師傅的任務就是帶跑,完成職業化的最后一步。政府則只需購買服務、監督評價即可。”余杭區農民素質教育教育服務總站站長龐英華形象地說道。

盡管余杭本身水稻種植面積并不大,然而這幾年,作為服務業的飛防植保卻一炮走紅,成為一個新興產業,尤其受到年輕人的追捧。龐英華認為,培訓的時間畢竟有限,其意義也不僅限于推動人才流動,更要讓學員也成為一棵母樹,播撒種子后成就一片森林。

記者發現,目前,浙江的培訓師資庫中,除了省內外科研院所學者、農業農村系統管理和技術專家以外,鄉村“土專家”“田秀才”占了半壁江山;而承擔培訓的機構中,實訓基地、農業龍頭企業、田間學校等同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成了重要的人才搖籃。

在王仲淼看來,這就是從流動到涌動,真正激活人才培育的土壤。其既是目標,更是一種形象,一個品牌。“未來,我們更要注重通過打造培訓品牌,來增強培訓效果。作為農廣校的負責人,一定要有這樣的意識和擔當,立足當地產業特色,打造叫得響的培訓品牌。”

目前,在浙江一些地區,已有不少成效顯著的典型案例。衢州市瞄準月嫂市場,推出“衢州月嫂”培訓。學員還未結業就被預訂光,在北上廣等大城市,最高月工資能達1.8萬元。在這背后,“衢州月嫂”的品牌力量功不可沒。

建德市被譽為“中國大棚草莓之鄉”,當地的草莓種植能手既懂技術,又善管理,因此十分吃香。幾年間,建德每年都會舉辦“草莓師傅”培訓班。經考核合格后,學員拿著資格證到外省就業,年入可達十幾萬元。現在,建德“草莓師傅”已名滿天下,遍布國內。

為打造浙江鄉村人才培育品牌,今年,浙江鄉村人才也有了統一的名稱與標識。“‘薪農人’首先諧音新農人、興農人和心農人;其次,薪即柴火,代表著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第三,還意喻通過農業農村教育培訓,為農民增‘知’加‘薪’。我們就是要讓鄉村成為一片創業熱土,讓‘浙里’的鄉村人才成為一塊金字招牌!”王通林說。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培訓 浙江 農村 產業 農業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