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典型案例
讓貧困村的村民住樓房、開小車, “岫云村李君”獲金稻穗最佳鄉村服務帶頭人獎
11月4日,抖音創作者“岫云村李君”獲得了2020金稻穗獎的最佳鄉村服務帶頭人獎項。李君是四川蒼溪縣岫云村黨支部書記。10多年來,他帶領村民修路、拓展農產品銷路,讓岫云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如今,村里超過一半家庭買了小汽車,住上了洋樓。
2017年,李君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他首創的“以購代捐的扶貧模式”也被寫進《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在全國推廣。
據悉,金稻穗獎是由農民日報、字節跳動聯合發起的中國首個移動互聯網領域三農信息獎項,旨在表彰在幫助農產品上行、推廣農業技術、展現當代特色農村生活等方面成就突出的創作者和創作機構。
在李君的抖音視頻里,岫云村村民的日常生活是主要內容。他們在他的鏡頭前扛著長長的竹竿追鴨子、踩著野草拾雞蛋、用兩把菜刀剁辣椒,袖口和衣角上還沾著新鮮的泥土。
在幾天前發布的視頻中,一個穿著白色T恤的中年男人,一邊咕咕地學著雞叫,一邊從手中的紅色塑料桶中舀出雞飼料灑在地上。十幾只棕黃色身子、黑尾巴的雞,伸著脖子從他身邊慢悠悠走過,遠處傳來公雞打鳴的聲音。李君為視頻配了文字:“這樣的生活狀態很好,原生態鄉村生活”。
今年“兩會”前,他拍了一些老人的視頻傳到抖音上:90歲的老人跳舞,白頭發的村婦一邊干農活,一邊用方言唱著自己編的歌,點贊留言好幾萬。有網友評論:“被她們爽朗的笑聲感染了。”
如今岫云村是四川省省級四好村、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264戶人家,153戶有了小汽車。村子里的建筑分布整齊,道路寬闊筆直。
但12年前,岫云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是一個“三無”的貧困村——沒有水泥路、沒有資源、也沒有支柱產業。李君記得,小時候經常吃不飽飯,曾經為了吃塊肉而挨打。“窮對我來講就是一種深深的痛。”李君說。
2008年,23歲的李君回村后,上任村主任助理,兩年后,擔任村支書。當上支書后,李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村路的主干道有四公里左右,加上通往村民家里的分支小路,一共要修一條二三十公里的路。修一公里路就要三四十萬,為此他跑了很多富裕村借錢修路。
最終,有企業支持了他85萬元資金,加上國家的配套資金,2010年,岫云村三條長達6公里的水泥路修成了。如今,岫云村的水泥路幾乎能直通家家戶戶門前。
路通了,下一步要發展村里的產業,李君制定了“遠山結親、以購代捐”的計劃。2014年3月,第一次“遠山結親”活動在岫云村辦起來了。十余家企業,五十余戶家庭來到村里,那次活動,岫云村認購出了56萬多元的農產品。
此后兩年多時間,結對認購的城市家庭達到了1200余個。“以購代捐”模式下,捐助者有回報,受助者有尊嚴。2017年,李君獲得“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推廣以購代捐的扶貧模式”也被寫進《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引領消費扶貧新格局。
李君想讓岫云村成為品牌,真正扎根在大都市。2016年,以岫云村為品牌的扶貧體驗餐廳在成都錦城大道正式開業,李君帶著村民們散養的“時光雞”“年華豬”和“歲月鴨”來到城市,讓城里的食客一飽口福。
在岫云村體驗餐廳,食客們不僅能吃到健康的食物,還能買村里的農產品。餐廳里的服務員大多來自岫云及周邊村子,他們說著岫云村方言,賣著岫云村的產品,講著岫云村的故事,“新零售”和“新餐飲”結合的模式把岫云村推廣到大山外。
“下一步,我們要把扶貧體驗餐廳開到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李君說“希望有一天大家聽到岫云村三個字,不再認為這是一個村的名字,而是一個品牌。”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岫云 李君 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