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實踐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高校的責任與擔當
我國是14億人口的大國,經過長期與貧困的決戰,僅剩下500多萬人還未脫貧。今年接下來的日子,脫貧攻堅全面發起總攻,這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移的莊嚴承諾,這是一個大國從容自信的戰略定力。脫貧攻堅戰收官后,將向鄉村振興闊步邁進。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轉折點上,高校必須承擔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奮力實現作為,這也是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內涵要求。
近年來,高校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充分發揮學科、專業、人才、文化等優勢,深度參與其中,為擺脫貧困,貢獻了有目共睹的力量和智慧。就高校職能而言,服務社會一方面彰顯高等教育的價值,另一方面對于高校事業發展來講,也提供了潛在的發展機遇。從擺脫貧困走向鄉村振興,高校需要更大的格局、更大的擔當和更大的氣魄。筆者認為,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著力:
戰略規劃主動描繪“鄉村圖卷”。
2020年不僅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也是各高校“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規劃的布局之年。高校在先前的發展規劃中,主動提高政治站位,將助力脫貧攻堅的議題納入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在服務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銜接中,高校在制定各類戰略發展規劃時要通盤謀劃、統籌兼顧、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找準切入點,描繪好鄉村振興的藍圖。高校圍繞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要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中尋找“契合點”,樹立“一盤棋”“一張圖”的理念,使其充分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中。搶抓這一機遇,有利于優化專業的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新布局,使高校和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同步而行。
選派干部要遴選“精銳之師”。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需要廣大干部群眾奮力拼搏,人是決定性的因素。而優秀的干部隊伍,又是其中的關鍵因素。近幾年高校在助力脫貧攻堅戰中,少數高校派出的干部隊伍,存在年齡結構老化、組織協作能力薄弱和群眾工作能力不強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制約脫貧攻堅戰的進程。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高校要選送一批政治素質高、綜合能力強、工作作風過硬的中青年干部參與其中。這些黨員干部在基層經過錘煉,不僅自身工作能力水平將會躍升,同時也將是高校事業發展中的得力后備干部隊伍。同時,高校根據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實際訴求,要遴選專業精湛的專家團隊,提供全方位、全視角的技術服務,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另外,對于在基層有過長期歷練的干部和專家,高校在職稱職務晉升與考核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激發干事創業的內生動力。
助力鄉村產業走好“特色之路”。當前,各地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之中,根據自身的自然條件、生產生活傳統和民風民俗,探索和尋找有特色、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之路。規模化的產業,是群眾有效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式。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僅僅憑著基層干部群眾的“一腔熱血”,難以收到滿意的效果。而高校在這些方面,具備明顯的優勢。助力鄉村走規模化、集約化的產業特色之路,高校首先要摸清鄉村區域的自然與人文家底,然后因地制宜,經過科學評估后,精準選好產業培育方向。在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高校除了提供資金幫扶,還應該有針對性地派遣專家,以實地調研或在線聯絡的方式,對生產和種植養殖中的技術問題進行全程“把脈問診”。而在產品后期推廣中,網絡營銷已經成為一種潮流,高校要善用、巧用網絡技術,講好產品故事,使得產品真正轉化為經濟收益。
播撒教育與文化的“希望之種”。貧困地區的一個顯著現象就是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資源有限,群眾的教育文化素養不高。文化素質和技能的缺位,不僅是致貧的主因,也會制約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高校作為文化知識的殿堂,尤其是辦學實力強勁的高校,擁有顯著的教育與文化資源優勢。扶貧先扶智。高校一方面對農村硬件薄弱的中小學進行物質和經費幫扶,還要輸入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技術。另一方面以“愛國、科學、立志”為主線,根據民風鄉情,組織編寫“鄉土讀本”,在中小學設置相應的素質教育課程,潛意識中引導中小學生認識家鄉,熱愛家鄉,將來扎根家鄉作貢獻。俗話說:技高不壓身。正是由于沒有技能,很多農民外出務工,從事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勞動力的流失,導致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出現“人手不夠”的尷尬局面。畢竟鄉村振興的主體,這個群體是主力軍。高校應該根據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的需求,開展層次多樣、內容豐富的職業培訓。職業培訓要接地氣,講群眾聽得懂、愿意聽和聽得進的話,讓群眾掌握脫貧致富的一技之長。高校在鄉村不斷播撒教育與知識的種子,能規避返貧和貧困代際傳遞的風險,這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
產學研基地在鄉村“安營扎寨”。當前,很多高校適應時代的發展,積極探索產學研融合發展之路。有的高校為此專門修建了固定的基地,師生在這樣的基地,能夠系統地開展教育教學和創新創業。若把產學研基地搬到鄉村,和鄉村產業發展進行無縫對接,可以讓學生在各類實踐實習中錘煉專業本領,培養學生熱愛人民、熱愛勞動的情懷。對于鄉村走向振興直接提供了充足的智慧和動力之源。尤其是農林、地礦、水電、師范、醫學等學科特色型高校,建設各類產學研基地時,可以兼顧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鄉村農田整治、環境修復、資源開采、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等方面,實現雙輪驅動捆綁式發展。例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湖北秭歸、巴東、竹山等縣,專門建設實習實訓固定的基地和場所,在地質實習、地災治理、環境修復、綠松石開發等方面,積極服務地方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效果明顯。
在希望的田野組建“高校聯盟”。當前高校在服務脫貧攻堅之中,都是一所高校對應幫扶相應的鄉村。在“點對點”幫扶模式的基礎上,一個區域里的若干所大學,可以抱團組建“高校聯盟”。這樣能夠使得高校與高校之間的科教優勢和人才優勢,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真正實現充分的共享、互動,做到教育資源統籌、技術資源統籌和人才資源統籌,在脫貧攻堅中實現整體發力,形成強大的社會服務能量。同時,“高校聯盟”也可以補齊高校在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某些短板和不足。在希望的田野上組建“高校聯盟”,可以吸引高校實力雄厚的校友企業在鄉村投資興業、調動高校畢業生返鄉就業等。由此形成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合力,有利于人民群眾告別貧困,走向共同富裕。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高校 鄉村 脫貧 振興 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