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典型案例
南疆貧困村青年的“新營生”
南疆四地州是我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生態環境惡劣、經濟基礎薄弱,就業承載能力嚴重不足,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路上最難啃的“硬骨頭”。近日,記者來到新疆10個未摘帽貧困縣部分貧困村,看到農村青年不再是游手好閑的無業游民,他們富有活力、充滿干勁,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路上的生力軍,就業理念變了,掙錢的營生也多了,脫貧致富更容易了。
核桃之鄉“新”員工
每年9月,是“90后”核桃分揀員布買熱木·吾買爾最忙碌的時候。
布買熱木·吾買爾在葉城縣核桃交易中心工作。金秋時節,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58萬畝的核桃進入采收季,交易中心內的核桃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包。
在集產銷于一體的葉城縣核桃交易中心分揀車間內,只見堆積如山的核桃正在脫皮,工人們正在分揀破殼機破殼后的核桃。機器轟鳴聲不絕于耳,布買熱木·吾買爾大聲說:“給核桃脫青皮主要是機器在做,我只需要把沒有完全脫皮的核桃分揀出來,每個月能賺2000多元的工資。”
從農民變身產業工人,布買熱木·吾買爾告訴記者:“生活越來越好,現在我只想努力工作賺錢,讓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
葉城縣有著“核桃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在當地大力發展核桃種植業的背景下,核桃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增收的“金果”。如今,越來越多像布買熱木·吾買爾一樣,以往靠種核桃賺取微薄收入的農民,現在成為一名產業工人,穩定就業、脫貧致富。
馕城新“馕人”
去年12月,經朋友介紹,“90后”阿布都艾尼·依馬木來到開在家門口的馕產業園就業。
一到馕坑前,阿布都艾尼·依馬木仿佛變了一個人,立即化身“馕人”進入工作狀態。
只見他將面團按成圓餅狀,并在宛如“盆地”般的馕坯上撒上芝麻,再灑點鹽水。待馕坑溫度燒到250至300攝氏度后,他趴在馕坑上,手伸進馕坑里,一個個馕坯被貼到了坑壁上。
休息的間隙,潔白的馕坯開始從邊緣凸起處漸漸泛黃,隨著時間的推移,馕坯慢慢鼓起了“肚皮”,這時便能夠聞到馕坑中散發出的香氣——馕該出爐了。
打開馕坑的鐵皮蓋子,只見馕已經變得焦黃,從邊緣處慢慢向內卷起,他用鐵鉤子將馕鉤上來,慢慢地在桌子上壘成一座“山”的形狀。
阿布都艾尼·依馬木從煙霧彌漫的土馕坑,到現代化標準的電氣馕坑,雖然有多年的打馕經驗,傳統的打馕手藝遇到如今工廠式、流水線式的作業,頗有“水土不服”之感。
阿布都艾尼·依馬木說:“剛開始的時候,把握不好火候,電加溫不同于柴火,經常會把馕烤焦,次品率比較高。”
不過年輕人學得快,適應能力強,阿布都艾尼·依馬木成長為可以帶學徒的打馕熟練工用了不到1個月的時間。
阿布都艾尼·依馬木說:“一個月穩定收入4000多元的工資,年底脫貧后,明年爭取買輛車。”
近年來,新疆喀什地區伽師縣大力發展馕產業,以產業扶貧方式,促進脫貧攻堅。據不完全統計,新疆目前已有5萬余戶家庭通過打馕脫貧致富。
“00后”帶貨“古麗”
近年來,因從事網絡直播帶貨,18歲的努熱曼古麗·圖熱蓀江成了村里小有名氣的人物。
努熱曼古麗從洛浦縣職業高中畢業后,經學校推薦,通過選拔,從8位應聘者中脫穎而出,進入縣電子商務產業園“洛藍古麗”團隊工作。
她和同伴們的主要任務是,在網絡平臺輪班直播,推廣來自洛浦縣扶貧車間和農戶的優質農產品,并發貨銷往全國各地。
洛浦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是新疆和田地區5個未摘帽貧困縣之一。當地為拓寬特色農產品銷路,通過招商引資,聘請來自西安的團隊負責運營電子商務產業園。
團隊負責人郭潤澤介紹,在招聘中,會優先保障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年輕人。這為像努熱曼古麗一樣的畢業生帶來了機遇。
從剛入職起,努熱曼古麗就跟著專業老師學習電商直播相關知識,同時,還強化普通話訓練。努熱曼古麗回憶說:“4月開始直播的時候,因為害羞,我們還要躲在房間里,拉上簾子。”記者來訪時,她正在鏡頭前大方跳舞,并用極快的語速推介產自當地的玫瑰花茶,大廳內來來往往的人員絲毫沒有影響到她的發揮。
地理位置的閉塞并未澆滅她對夢想的熱情。“從小到大,和田市是我去過的最大的城市。”努熱曼古麗笑著說,“但我們現在賣的東西,都到了廣州。”在共同努力下,她所在團隊的發貨量目前日均在250單左右。
近年來,新疆聚焦勞動就業重點群體和深度貧困地區,大力實施就業惠民工程,持續加大就業培訓力度,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在脫貧攻堅的奮斗路上,像努熱曼古麗一樣的年輕人對外面的世界有了新的認識,也有了“新營生”,他們不僅實現了就業的愿望,同時也為家鄉脫貧攻堅貢獻著青春力量。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核桃 古麗 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