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資訊 博物志 市場 鑒賞 人物 古玩

首頁>收藏>資訊

坎坷終不損斯文——先秦石鼓傳奇

2020年09月16日 11:58  |  作者:杰文津、施雨岑、翟翔  |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它讓唐代文豪韓愈自慚“才薄”,它備受宋徽宗寵愛,它被康有為稱作“先秦第一古物”,它的內容被譽為“篆書之祖”,它也曾淪為舂米石和磨刀石……

它是故宮博物院寧壽宮中的傳奇國寶——先秦石鼓。

但此鼓非彼鼓,它形如鼓狀,大小不一,每座重約2噸,身上以大篆刻著記敘秦公游獵的10首詩句,原有718字。石鼓雖不過為花崗巖石材質,但因歷史久遠,又有文字篆刻,被不少君王視為廟堂重器。

自明清以來,石鼓上的文字拓本“一字抵萬金”,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跡。

但貴重如斯,10座石鼓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也不過一葉,隨波浮沉、命運無定。

唐初石鼓在陜西天興(今屬陜西寶雞)現世,悠久的歷史、神秘的篆文,石鼓成了當時欣欣向榮的大唐王朝受命于天的證據。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石鼓沒擋住安史之亂的鼙鼓。盛唐凋敝,石鼓也被人埋入地下“避禍”,因此散失。

到唐憲宗時,天下稍安,石鼓被重新發現。矢志中興大唐的韓愈,激動不已。他宣揚“文以載道”的古文,石鼓上的詩文,是韓愈心中的旗幟。

韓愈重視石鼓,他自己卻未受重視——將石鼓遷入太學并重視研究的提議泥牛入海。在《石鼓歌》中,他高唱“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歌聲和著長安的夜風飄過九重宮闕,充滿了他從興奮到失望的悲憤。

數年后,經多方努力,石鼓終于被遷入鳳翔孔廟。但好景不長,大唐崩亡,五代喪亂,孔廟被毀,石鼓丟了。

到宋仁宗時,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天下號稱百年無事。“砸缸”的司馬光之父司馬池時任鳳翔知府,將找回的9座石鼓安置于當地府學,卻始終找不齊10座。1052年,第10座石鼓終于在一個小村里被找到。彼時,其上部已被削去,一部分被鄉民用來舂米,一部分則成了村里屠夫的磨刀石。

石鼓團聚,此后被送入皇宮,美壞了“藝術天子”宋徽宗。他為石鼓全文填金,以示榮寵。而正是這些金子,讓它在靖康之變中,被攻破開封的金軍盯上。金子自然被人剔出來取走,石鼓則被棄置荒郊。

命不該絕的石鼓后來又被人找到,并送進官學機構。歷經元、明、清三代風雨,受過康熙乾隆的榮寵。只是幾經波折,石鼓文字磨損嚴重。宋代時存字465字,元代時減為386字,至清代僅余325字。

坎坷仍未終止。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石鼓共赴國難。1933年,故宮博物院決定護送一批文物躲避戰火。

可石鼓運不運呢?

按規定,當時,宮中在千斤以上、高到一丈外的物品,均不在裝箱之列。據當時故宮博物院工作人員莊嚴回憶,他曾裝箱的大件青銅器、瓷瓶,最重百斤上下、三四尺高,而石鼓每座重逾兩噸,裝箱后高過人身。

必須運!可怎么運又成了問題。

在石鼓包裝之前,用極薄軟的棉紙蘸水浸濕,然后用鑷子把濕軟的棉紙塞進石鼓的裂縫里,僅這道工序就用時近一月。繼而把石鼓用薄棉花層層覆裹,一直包上四五層,以漿糊黏好再用細麻繩捆扎,而后外面再用厚棉紙裱糊,用粗麻繩捆牢,再包上三四層棉被,用粗麻繩扎緊,裝進特制的木箱,以稻草覆蓋,最后用鋼條綁扎封死。

此后隨著戰火綿延,石鼓輾轉上海、南京、四川、重慶,再在抗戰勝利后復歸南京,14年動蕩之中,正是得益于這充滿智慧與心血的包裝,石鼓毫發未損。

晚年莊嚴回憶說:“為石鼓裝箱,是生平得意大事之一。”

20世紀50年代,人民的故宮博物院里,先秦石鼓重見天日。

先秦石鼓傳奇,傳奇在帝王將相多將其作為盛世的裝飾,卻終不免淪落泥塵、飽受坎坷;但每逢絕境,卻又總有人挺身而出,令它絕處逢生、重放光彩。

無利可圖,為什么?因為忠魂不絕。韓愈為之作歌、司馬池為之奔走……抗戰中舍命守護石鼓的故宮人莊嚴對石鼓魂牽夢縈,卻被海峽分隔不能相見,逝世前仍呢喃著“北平”二字。

非金非玉,為什么?因為他們深知這是一個民族能夠戰勝時光、綿延不絕的精神象征;這更是一個國家敢于踏破艱險、走向復興的文化自信。

孔子周游,被匡地的居民誤會圍困,十分危急,弟子們心急如焚。而孔子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這句話的意思如果放在今天,就是:使命在身,萬難不懼,踏破艱險,一往無前。

石鼓無言,所言如斯。

編輯:丁典

關鍵詞:石鼓 先秦 傳奇 坎坷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