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資訊 政策解讀 時評 人物 三同 典型案例

首頁>扶貧>資訊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大涼山之變

2020年09月14日 15:07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開欄的話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掛牌督戰的52個未摘帽貧困縣能否如期脫貧,是社會各界普遍關切的話題。近日,記者走進四川、甘肅、寧夏、貴州、云南、廣西和新疆7個省區,深入其中未摘帽的貧困縣,記錄干部群眾特別是廣大團員青年攻克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動人故事。從今天起,本報開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欄目,陸續刊發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報道。

經過半年多的艱苦施工,一條3.8公里長的公路修到了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烏依鄉阿布洛哈村的村口。由此,阿布洛哈成了全國具備通路條件建制村中,最后一個通路的村莊。這也意味著,我國農村公路建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阿布洛哈村通公路,也被認為是涼山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它所在的布拖縣,是中國最后52個未摘帽的貧困縣之一。

類似的標志性變化,在涼山的7個未摘帽貧困縣還有很多。它們或大或小,勾勒出了脫貧攻堅帶給大涼山的變化。

通了公路,就像池塘連接了大海

阿布洛哈村的歷史,一度寫著閉塞、疾病、困頓甚至恐懼。上世紀60年代,涼山一帶麻風病流行,當時的布拖縣把全縣300多名麻風病人集中在阿布洛哈村隔離治療,這個村莊從此被叫作“麻風村”,直到2007年7月才被正式命名為阿布洛哈行政村。

若干年后,麻風病消失了,但是貧困依然存在。早前的統計數據顯示,阿布洛哈村的貧困發生率一度達到72%。

交通是制約這個村莊發展的瓶頸。來自四川宜賓的駐村工作隊員羅俊,兩年前剛到這里時,被村后一眼望不到頂的懸崖嚇得不輕。出村的唯一道路就在懸崖峭壁上,他第一次出村花了5個小時,回村又花了4個小時。

“我有恐高癥,不敢往下看。”羅俊說,很多路段他幾乎是連手帶腳“爬”著過去的。

在彝語中,阿布洛哈意為“深山里的谷地”“人跡罕至的地方”。因為過往的歷史,易地搬遷困難重重,唯有解決交通問題才有可能讓阿布洛哈村擺脫貧困。

投資數千萬元的通村公路在2019年動工開建。工程歷盡艱辛,為了將重型工程機械運到那里,施工單位甚至動用了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在一次意外塌方中,挖掘機滾下懸崖,挖掘機手當場犧牲。

談起那次事故,19歲的村文書阿達牛色感到后怕。他說,很感激那些為修這條路而奉獻甚至犧牲的工程技術人員。

路通了之后,阿布洛哈村迎來了史無前例的變化。家家戶戶都有了一幢二層小樓,住進新房,每戶村民自掏腰包的錢不超過1萬元。阿布洛哈村也將擁有自己的集體經濟,村里正在修建羊圈,養殖業將創造集體收益,這在村里史無前例。

8月30日記者抵達這里的時候,黃色的農村客運小巴正停在阿布洛哈新村的客運站,接孩子們到鎮上上學。阿達牛色羨慕不已,他記得自己小時候出村上學,走懸崖上的山路,一度走到哭。

“我們會越來越好的,一切都會變好的。”一個網友在微博上評論阿布洛哈村通車新聞時說。羅俊則這樣形容:阿布洛哈就像一個池塘,有了公路,它就可以連接大海了。

“今年開始,要跟過去告別了”

就像一條路把阿布洛哈村連接到了外面的世界,在四川省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最重的昭覺縣,當地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改變了全縣數萬名貧困群眾世代延續的生活方式。

坐在緊鄰昭覺縣城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中心廣場上,看著現代化的小區環境,34歲的吉惹拉布坦言,自己還在適應全新的生活。

按照當地的搬遷政策,他只花了1萬元,就得到了100平方米的新房。“特別特別劃算。”吉惹拉布說,自己的父母都沒給過他這么多財富。

“原來住在山上的土坯房,有五丈寬。”他伸開雙臂,比畫著向記者解釋當地常用的計量單位。“而現在就是城市生活了。”他曾經擔心孩子生活在城市小區沒以前在農村自由,但孩子告訴他,小區里有沙坑、滑梯、健身器材,很好玩。

吉惹拉布所在的片區共有5個集中安置點,都在昭覺縣城附近,共安置4569戶超過兩萬名群眾,是四川省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22歲的吉布俄國是這個大型社區的300多名社工之一。他大學畢業,會彝語,普通話也好,因此負責小區里的“四點半課堂”。他介紹說,社工工作屬于當地政府采購的公共服務項目,旨在服務群眾盡快適應城市生活。

由當地政府安排的配套服務還包括職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開發、各類產業園區的建設等,為了方便社區群眾到周邊農業產業園區上班,當地甚至開辟了新的公共交通專線。

由于人口規模劇增,昭覺縣還新建了醫院、自來水廠等公共基礎設施。昭覺縣副縣長廖宇超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不是簡單地更新住房,而是要從整體上改善居住條件,包括結合鄉村振興、鄉土文化傳承等方方面面的工作。

這些宏觀政策,給吉惹拉布家帶來的變化是,4畝地里年復一年耕種的土豆、玉米和蕎麥,不再是這個家庭全部的收入了。“那樣的生活已經持續幾百年”。吉惹拉布說,今年開始,要跟過去告別了。

讀書改變命運,不再是偶然

某種程度上講,21歲的彝族女孩鄭日雜也在跟過去告別。她剛剛成為四川師范大學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大一新生,也成了媽媽心中的驕傲。

鄭日雜堅稱,能考上大學,是自己的幸運。舅舅是老師,一直在給家里老少灌輸上學的重要性,媽媽沒有因為她是女孩而不支持她上學。她甚至慶幸自己在趕集的時候碰上了一場意外的考試,由此考上了一所好小學。

而鄭日雜的同齡人,大多數小學畢業就外出打工了,如今早已嫁人生子。她的姐姐沒讀過書,現在連自己的姓名都不會寫。鄭日雜笑言,打工掙錢買漂亮衣服,這些都是當地女孩子面臨的誘惑,唯獨讀書不是。

在涼山,貧困常常與許多人對教育的輕視相伴。民間較普遍的觀念是,讀書有投入,回報又漫長,很多家長更希望孩子在家放羊、種地。數據顯示,在最高峰時期,涼山州有6萬多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沒有上學。

控輟保學,成為涼山教育系統脫貧攻堅要啃下的硬骨頭。為了讓孩子們回到課堂,當地想盡了辦法。有的地方每到開學季,就在交通要道設卡,把那些試圖外出不上學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給攔截下來。有的甚至千里迢迢把輟學打工的初中生帶回家。當地甚至用“官告民”的方式,懲罰和警示那些鼓勵或放任孩子輟學的監護人。

這些看似“粗暴”的做法收到了成效。涼山州教育局副局長包曉華透露,去年全州新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3.5萬人。

與之相伴的是家長觀念的改變。吉惹拉布不識字,出門打工經常遇到語言障礙。他表示,不希望自己的3個孩子也不識字,“再這樣下去就完蛋了”。

在大城市流行的“四點半課堂”,如今也“走入”了吉惹拉布所在的易地安置小區,只是在這里有點走樣。彝族群眾不會等到四點半才送孩子來,只要有空,他們任何時候都愿意把孩子送到社區活動中心的“四點半課堂”。

“這是好事兒,說明這一代的家長重視孩子的教育了。”值守的社工吉布俄國說。鄭日雜漸漸感覺到,讀書改變命運,并不像發生在自己身上那樣偶然,正在變成必然。

在涼山州最后未摘帽的7個貧困縣,對教育的重視如今具有普遍性。在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的新居,孩子們的獎狀被依次貼在了堂屋最顯眼的位置,成為這個家庭的驕傲。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曾來到三河村,看望慰問了吉好也求一家。當時,吉好也求10歲的女兒吉好有果現場演唱了一曲《國旗國旗真美麗》,習近平帶頭鼓掌。

一年后,吉好也求搬進了易地安置的新家,老三河村的村口則立起了一塊“三河村舊址”的牌子,過往的一切被封存進歷史。而吉好也求的最新心愿是:請習近平總書記到我的新家來看看。(記者 王鑫昕 見習記者 趙麗梅 母建鑫)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大涼山 國務院 扶貧 脫貧攻堅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