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教育·資訊 教育·聲音 教育·實踐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長·導航

首頁>教育>聚焦

教育人才援藏為西藏孩子打開新世界

2020年09月14日 09:5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在西藏山南市第一高級中學,來自湖北省襄陽的援藏老師蔡春亭(中)和本地老師次仁曲旦(右后)指導學生做化學實驗(2019年5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攝

從拉薩市中心向東,有一片帶有濃郁藏式風格的建筑——拉薩教育城。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就坐落在教育城的中心地段。這所由北京出資興建的中學,校長以及管理團隊均來自北京名校,并配有50名援藏教師。而“首都標準”也成了拉薩當地教師心中的標準。

在全國各地的支援下,西藏教育取得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歷史性成就。教育部直屬系統選派干部120多人次、援藏教師2400余人次,接收1300多名西藏教師赴內地培訓,在內地為西藏安排5萬多名招生計劃,為西藏培養了一大批各級各類人才,幫助西藏教育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重大轉變。

從“單一式”轉為“組團式”

樹立拉薩教育的“首都標準”

不少西藏老百姓說,對內地的援藏干部就看第二個月。由于西藏海拔高、氣候干燥、空氣含氧量低,一些援藏干部往往從第二個月起就尋找各種回內地的機會。因此,當地教師對北京的教育援藏團隊也抱著觀望的態度。

不過,北京的援藏教師團隊從到達拉薩第二天起就開始投入學校建設,一干就是3個月,把空殼學校變成功能齊全并能順利運轉的學校。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曾先后兩次到拉薩北京實驗中學采訪,深切感受到當地教師對援藏教師團隊從最初的觀望到后來的認可并通力合作的變化。

一旦認可,就會追隨。不少當地教師把北京教師當作自己的師傅,心中樹立起了“首都標準”。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上海援藏教師中。2016年至2020年,上海市堅持“好中選優、優中選強”原則,共選派6名管理人員和136名優秀中小學學科教師赴日喀市則上海實驗學校,25名職教專業教師赴日喀則第二職業學校,開啟“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和“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

經過4年的探索實踐,上海援藏教師團隊在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發揮“傳幫帶”作用,引進了規范化教研制度和師資培訓課程,創設了通過社團課程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路徑,積累了示范性、可輻射的組團援藏新經驗。

當單兵作戰變為組團支援后,教育援藏最大的變化就是“精準”。

其實,經過多年的支援建設,西藏的教育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一些學校在硬件方面已逐步趕了上來。兩年前,時任北京教育人才援藏隊領隊、拉薩市教育局副局長杜建峰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從幼兒園到大學,每個學段都有相應的資助政策,對建檔立卡的貧困學生還有單獨的‘三包’政策,孩子在學校的吃、穿、住以及學習用品基本都能涵蓋。”

面對已較完善的資助政策,“找到精準的需求”成了教育援藏突破的方向。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創辦的“京藏宏志班”就是一個嘗試。該班投入專項經費50萬元,配置優質師資力量、教學資源,并量身設計課程體系。

西藏教育探索不斷升級的背后,是國家長期以來對當地教育的高度重視,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央先后7次召開西藏工作座談會,對援藏工作作出部署,加強內地西藏人才培養,支持西藏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備的現代教育體系。北京、上海、浙江等17個省市支援西藏7個地市,北京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支援西藏7所高校,江蘇、山東等省職教集團和民辦本科學校支援西藏7個地市中職學校,援藏省市選派優秀教師開展“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和“援藏援疆萬名教師支教計劃”。

從“輸血”到“造血”

打造“帶不走”的優秀團隊

有了優秀的團隊和先進的經驗,仍然無法改變一個事實:援藏教師團隊總是要離開的。那么他們能給西藏教育留下什么呢?

北京的教育人才援藏團隊通過調研發現,拉薩教育的教研工作完全處在一種自發的狀態。所以在2017年輪換援藏教師時,北京援藏指揮部和北京市教委決定,把北京的先進經驗留給拉薩,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拉薩教育教學質量的問題。

要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師資隊伍,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成立名師工作室已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當時,上海市楊浦區英語教研員、上海援藏教師盧璐準備成立日喀則市英語名師工作室。沒想到,剛一開始便遇到困難:邀請當地英語骨干教師加入名師工作室時,大家都婉拒了。

援藏教師們覺得奇怪,“在上海,大家都爭著搶著要加入名師工作室”。

經過幾輪談心才知道,當地教師確實有顧慮,他們覺得名師工作室太“高大上”了,西藏的教師可能沒這個水平,而且大家不知道這個工作室能發揮什么作用,還不如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知道癥結所在后,上海援藏教師便開始做工作。盧璐帶領當地教師編寫初中英語教材,設計工作室的工作方案,包括工作室成員的研訓和項目合作、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舉辦教學展示交流活動、整合優質教育資源等。

當地教師這時才發現名師工作室的價值。就這樣,日喀則市英語名師工作室成立了。現在,日喀則市級名師工作室已從原來的1個增加到6個,通過名師工作室,上海教育的先進理念和師資源源不斷被輸送到日喀則。

從援藏教師單方面的“輸血”轉變為培養一支西藏本地優秀的教師隊伍,實現自己“造血”,是這些年教育援藏探索出的一條頗為有效的道路。廣東省通過建立“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幫扶機制、精準實施師資培訓、創新教學與管理方法、積極開展教研教改等多項措施,為西藏林芝培養了一批“帶不走”的教師隊伍。其中,林芝一中、巴宜區中學、米林縣中學、工布江達縣中學首次成功申報自治區級課題,并獲2018年林芝市教育科研課題一等獎兩個、二等獎4個、三等獎1個,實現了省級課題“零”的突破。

以“智”啟“志”

教育援藏駛入“快車道”

早在兩年前,北京援藏團隊便把“背后的”資源引入拉薩。“四中網校已經為我們學校每個師生開通了賬號,免費開放資源微課1萬多節。”曾在拉薩市北京中學援藏并任校長的曹曉東說。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各地也把線上教學的方式廣泛用在教育援藏上。華南師范大學針對林芝教育教學實際,開發手機直播平臺,在林芝市多個縣、鄉級小學推廣使用。廣東援藏教師帶動當地教師積極構建智慧課堂,開設化學實驗探究課、案例教學、學生自評自改作文課等,提升課堂實效。“智慧教育”推動林芝市的教育信息化駛入“快車道”。

去年11月,來自上海的姚雪青給日喀則各縣中學上了一堂物理直播公開課,主題是壓強。“氣球上壓著板子,依然完好如初,如果換成針那一碰就破,這就是接觸面積導致的壓強不同。”很多學生和教師都對這節課的細節記憶猶新。

在準備這堂課時,姚雪青和上海徐匯區的教研員反復進行現場磨課、課前準備,在網上找了不少視頻資料。在這節公開課上,姚雪青先通過這些視頻增強學生們的感性認識,然后進行實驗增加學生的理性認識,再通過互聯網進一步深化所學內容。區縣教師觀摩網絡公開課后,深受觸動。

后來,上海在教育援藏中強化了這種“1+5+X”的遠程教育共享模式,以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為基礎即“1”,日喀則上海對口支援縣(江孜、拉孜、定日、亞東、薩迦)即“5”,上海若干所學校即“X”,通過建設遠程互動教室,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教育援藏改變了西藏教育的硬件條件,也給教育科研及師資隊伍建設帶來更多變化。西藏的孩子在更好地掌握知識的同時,開闊了視野,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正像一個拉薩孩子措吉所說:“我在書上看見過這樣一句話:不走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世界就是你的家。”兩年前,記者見到措吉時,她是“京藏宏志班”的第一屆學生。從那時起,她就下決心好好學習,改變家庭現狀。因為她有了更大的夢想:“世界那么大,我想帶著家人出去看一看。”

記者 樊未晨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援藏 教育 教師 西藏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