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白天各有各的忙 晚上球場聚一堂——這里的籃球有點“火”
新華社南寧9月13日電 題:白天各有各的忙 晚上球場聚一堂——這里的籃球有點“火”
新華社記者 陳一帆、農冠斌
初秋時節,廣西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桐木鎮仍有些悶熱。夜幕降臨,籃球場上燈光亮起,身著藍色球衣和紅色球衣的隊員陸續進場熱身。許多村民吃過晚飯,迎著喧鬧聲來到球場邊,尋個好位置,等待開場。
隨著一聲清脆的哨響,裁判員把球高高拋起,雙方爭球隊員同時向上一躍,戰幕就此拉開。快攻、搶斷、上籃……來自三友村三寨屯和高仁村仁村屯的兩支“草根”隊伍展開了激烈爭奪。白天,他們有的是果農、鄉村醫生或商人;晚上,他們是籃球場上互相角逐的運動健將。兩支隊伍中,最小的隊員20歲出頭,最大的40多歲,對籃球的共同熱愛,將他們聚集在一起。
45歲的梁庶中是三寨屯的一名果農,也是擁有20多年籃球經驗的“老將”。“村里籃球氛圍特別好,光我們屯就有4支籃球隊,男女老少都有。”梁庶中說,今年桐木鎮政府在村里翻修了燈光籃球場,周邊村民經常到三寨屯打球,村里有時還會邀請外地籃球隊過來比賽。
仁村屯籃球隊隊員黃曉林在鎮上經營一家運動服飾店。他說,近幾年,隨著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大家“約球”更加方便。他的手機里,一個名為“籃球俱樂部”的微信群有400多人,每天“約球”信息不斷。“到處都有籃球場,水泥路也通了,許多村子我們開車二三十分鐘就能到達。”黃曉林說。
在桐木鎮,幾乎每個村屯都有籃球隊。桐木鎮副鎮長張裕飛介紹,在農村地區,不僅年輕人喜歡打籃球,老年人也喜歡看比賽,但以前因為籃球場太少,許多年輕人夏天頂著烈日、冬天冒著嚴寒,騎自行車到10公里外甚至更遠的鎮上找場地打球。
村民對籃球的熱情持續高漲,但與此相矛盾的是,此前農村文化體育設施嚴重匱乏,且大多破舊簡陋、標準很低。“20世紀80年代,整個桐木鎮只有幾個籃球場。”張裕飛說。
為改變這一困境,2008年起,來賓市加快農村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實施“建設一個燈光籃球場、一個文藝舞臺、一個科技文化衛生綜合活動室,組建一支農民文藝隊、一支農民籃球隊”“五個一”試點建設,開展農村“求知、求技、求樂”“三求”文化惠民工程,把農村文化重心向村一級轉移,讓村民在家門口享受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籃球活動在大瑤山腳下扎根開花。在三寨屯的燈光籃球場上,村民集資購買的24秒計時器、電子記分板等配套設備齊全。“有了新的籃球場,大家‘約球’的勁頭更足了,喝酒、打牌少了。”梁庶中說,每當村里組織籃球賽,村民還會制作海報,在微信、QQ等社交平臺宣傳,有時候鎮里還幫忙牽線搭橋,聯系贊助商。
三寨屯村民梁阿嬌是籃球賽的忠實觀眾。生于20世紀50年代的她,在火熱的籃球氛圍中長大,從小學開始與籃球結緣。“那時候幾乎天天都打籃球,挨家挨戶喊上兩嗓子,球隊就成了。”梁阿嬌說。
“泥巴地、木籃板,就是那個年代一個籃球場的全部。”梁阿嬌說,青年時期,作為一名前鋒,她曾代表桐木鎮女子籃球隊到別的鄉鎮打比賽,取得不錯的成績。
近幾年,梁阿嬌已從籃球場上“退役”,但每逢有大型籃球賽舉辦,她和其他村民會承擔起啦啦隊的任務,表演廣場舞。“雖然不打籃球了,但還有別的方式參與其中,我很開心。”梁阿嬌說。
如今,來賓市所有行政村都擁有自己的籃球場、文藝舞臺等,有的行政村幾乎所有自然屯都建起了籃球場。“‘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的日子已經遠去,如今村村組建文藝隊和籃球隊,籃球比賽天天打、文藝表演周周有。”來賓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莫遠征說。(完)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籃球 籃球場 村民 白天 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