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各地全力以赴誓奪秋糧豐收
牢牢端穩飯碗 確保顆粒歸倉(秋糧探行)安徽亳州市趙橋鄉田間,一株株玉米“腰桿”粗壯,綠油油的葉片隨風起舞,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焦魁扒開一棒玉米查看,立馬笑容滿面:“瞧,一棒起碼700多粒,準又是個豐收年!”
吉林榆樹市保壽鎮紅旗村田野里,稻浪滾滾,綠意盎然,民悅農機合作社負責人徐禹慶說:“鴨兒肥,新米香,鴨稻共生,真是兩全其美!”
從南到北,各地農民即將迎來秋糧收獲時節。秋糧占全年糧食產量的3/4,是實現全年糧食豐收的關鍵。目前,正是秋糧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秋糧生產形勢如何?面臨哪些考驗?如何確保顆粒歸倉?記者在部分糧食主產區進行了調查。
秋糧生產形勢如何?
秋糧面積增加500多萬畝,抗災搶插及時,秋糧豐收基礎牢
“玉米不到一個月就能收了,看長勢,畝產上1500斤沒問題。”山東安丘市景芝鎮逄家莊村,長興家庭農場負責人逄作棋底氣十足地說,今年雨水多,1100畝玉米前期苗情好,后期管得到位,平均畝產能比去年高200斤。
“從全國看,今年糧食生產形勢總體不錯,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說,“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如果后期不發生大的災害,今年還將是一個豐收年。”
今年秋糧豐收的預測基于兩點:一是面積,全年秋糧播種面積12.84億畝,比上年增加了500多萬畝;二是長勢。“我國的秋糧產區主要在東北、西北、黃淮海、西南、華南等地區,目前這些地區的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長勢總體正常,黑龍江、吉林、山東等秋糧大省的作物長勢都是這幾年中較好的。”潘文博說。
今年汛期,部分糧食主產省遭遇嚴重的洪澇災害,這些地方豐收有保障嗎?“由于災后恢復生產及時有效,目前這些地區秋糧長勢不錯。”潘文博介紹,與往年相比,今年晚稻最大的特點就是抗災搶插增面積,各地及時組織搶排積水,排一塊、插一塊,8月中旬晚稻栽插基本結束,目前晚稻大部分處于分蘗期,長勢總體均衡,為奪取豐收打下了好基礎。
政策給力,雙季稻生產恢復勢頭明顯。今年中央出臺了一系列高“含金量”政策,提高了秈稻最低收購價,整合40多億元中央財政資金,加大對雙季稻主產區的支持力度。全國早稻種植面積增加了450多萬畝,扭轉了連續7年下滑的勢頭。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晚稻種植面積增加400多萬畝,遏制了連續10年下滑的勢頭。
農諺講“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目前距秋糧豐收越來越近,這段時間是秋糧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災害多發易發期。潘文博說:“奪取秋糧豐收還要過秋旱、臺風、北方的早霜、南方的寒露風,以及病蟲害等關口,各地要立足抗災奪豐收,加強分類指導,全力以赴奪取秋糧的好收成。”
怎樣確保顆粒歸倉?
統防統治“蟲口奪糧”,減少產后損失相當于建起無形良田
確保糧食豐收,要未雨綢繆、千方百計減少損失。
“晚稻分蘗期要少施氮肥,控制無效分蘗,要淺水灌溉、適度曬田,增強抗倒伏和抗病蟲害能力……”近日,在湖南省祁陽縣羊角塘鎮泉口村,20多位村民擠在“田間課堂”,認真記著晚稻田間管理技術要點。
“眼看就豐收了,最擔心鬧蟲子,老師講的技術容易學,這下懸著的心可以放下了。”村民張海洋說。
植保專家表示,今年我國秋糧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形勢不容樂觀。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朱恩林說,科學防控農作物病蟲害,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今年在強化系統監測、及時預警的同時,加強區域聯防和統防統治,確保將秋糧作物重大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努力為糧食豐收贏得主動。
各地全力“蟲口奪糧”保豐收。湖南新建20個監測點,布設高空監測防控燈110多臺,目前全省重大病蟲害防治處置率在95%以上,防治效果明顯。安徽投入1.12萬個專業化組織開展統防統治,建立信息化服務平臺,進行統一調度。
減少糧食損失,科學收獲方式不斷跟上。
一場大雨剛過,黑龍江紅衛農場第四管理區種植戶張建設趕緊到稻田里查看,看著挺立的稻稈、齊整的稻田,他才把心放到了肚子里。
今年52歲的張建設,是種了30年水稻的“老把式”,他管理的稻田,畝產年年超過1100斤,“我把水稻池子邊邊角角都插上秧,就琢磨著怎么能多打糧、打好糧。”
再有20天左右就可以收獲了,張建設早就盤算好了“分段式”收獲方法:9月末到10月初,趁著天氣晴好,采取割曬、拾禾的方式,收割20%的水稻,其余80%的水稻采取直收作業。在最適宜的時間收獲,可避免水稻過于成熟,機車一碰就掉粒,又可有效避免不利天氣給收獲帶來的影響,“豐收的糧食得安全歸倉。”
“減少糧食產后損失浪費等于建設無形良田,是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的重要舉措。”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王宏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在狠抓糧食生產的同時,應大力減少糧食產后損失浪費。
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晨陽建議,按作物成熟早晚,分區域、分品種適期進行收獲,還應通過提高機械性能、合理田間作業等方式,降低收獲時的產量損失,確保顆粒歸倉。
如何全鏈條減少“丟糧率”?
增產不能忘記節約,消費不能盲目浪費,科學減損就是綠色增產
在糧食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上,生產、儲存、加工、消費各個環節都會造成損失浪費。“目前,我國糧食在儲藏、運輸和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量達到700億斤。”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有關負責人分析,“運輸過程中的拋灑遺漏、農戶儲糧損失、過度加工都是造成損失的原因。”
“你看,俺家這水稻長得多好,今年收成不會差!”江蘇宿遷市關廟鎮卓水河社區農民張成林說,“過去人工收割、石碾子脫粒、揚場,糧食不知丟了多少,現在都是機械化,浪費少多了。”
“可不是,去年收稻子時,合作社請了收割機來,糧食損耗率從以前的3%降低到了1%左右。”社區種植大戶劉新洪掩飾不住臉上的笑意,“別小看這2%,合作社4000多畝水稻,這一下就多收回100噸左右的稻子。”
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增產不能忘記節約,消費不能盲目浪費。科學減損,等于綠色增產,應從整個鏈條入手減少“丟糧率”,珍惜每一粒糧食。
劉新洪不僅滿意高效的機械化收割,還有給力的運輸和烘干。“合作社配備了2臺大型烘干設備,建起了1300平方米硬化曬場和200平方米儲存用房。稻子打下來,封閉式運輸到烘干廠房,再也不用‘看天收割’了!”
儲糧更安全。在宿遷市宿豫區來龍糧庫,工作人員葉增林正盯著電腦屏幕查看糧庫溫度。“管理好每一粒糧食,是我們的職責。”宿豫區運用儲糧新技術,對全區24.5萬噸在庫存糧采用機械通風、環流熏蒸、電子測溫、谷物冷卻“四合一”科學手段,實現“綠色、生態、智能、高效”的生態儲糧,保障糧食品質。
加工減損耗。“以前大米僅拋光就得拋好幾次,碎米率高,還浪費。現在我們按照標準,工序從以前10多道減少到五六道,剝出來的顆粒幾乎都是整的,碎米率大幅減少。”宿遷市明微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培冉說。
從全國看,各地大力推進節糧減損。在農戶儲糧環節,引導農戶使用科學儲糧及烘干整理裝備,糧食損失可降低至2%以下;在糧食收購環節,各地建設糧食產后服務體系,開展“中國好糧油”行動,促進糧食提質進檔;在儲運和加工環節,推廣安全儲糧技術和適度加工技術,大大減少糧食損失和能源消耗。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11日 18 版)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糧食 秋糧 豐收 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