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環境友好型的“藏糧于技”
——上海節水抗旱稻產業技術革命觀察
進入21世紀后,上海發起一場水稻產業技術革命,圍繞節水抗旱稻力爭實現高產優質、節水減肥又節約成本。如今,這場水稻產業技術革命已經在全國各地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大受其益。
“以‘八月香’等節水抗旱稻為標志的新品種新技術既是這場技術革命的源動力,又是系列戰果。我們的團隊正在發起新的‘戰役’,用高產優質、環境友好的節水抗旱稻服務長三角一體化,服務全國鄉村振興。”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說。
從環境友好到高產優質
記者從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了解到,節水抗旱稻是指既具有水稻的高產優質特性、又具有旱稻的節水抗旱特性的一種新的水稻品種類型。在灌溉條件下,其產量、米質與水稻基本持平,但可節水50%以上;在“望天田”,其具有較好的抵抗干旱的能力。節水抗旱稻栽培簡單易行,投入低,節能環保。上海發起的這場水稻產業技術革命,正是以節水、抗旱、栽培簡單為底色的。
從羅利軍提出節水抗旱稻概念,到團隊傳播節水抗旱稻理念,到如今培育成上海“八月香”節水抗旱稻新品種即“旱優73”等系列節水抗旱品種,不但實現了節水、抗旱、栽培簡單的目標,還實現了米質優。“八月香”頭季加再生管理兩季產量遠超上海常規粳稻品種,經國家稻米品質檢測中心檢測各項指標達到一級優質米標準。2019年“旱優73號”榮獲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秈稻)金獎,也就是說,實現了保量保質、生態環境友好、口感好、食味指標得分高的綜合優質。
從環境友好到高產高品質抗旱稻新品種成功培育的歷程,是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技術團隊在看不見的“戰線”上默默耕耘的歷程,也是被社會不斷認識不斷接受的“戰斗”過程。節水抗旱稻先后3次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5年,原農業部正式頒布《節水抗旱稻術語》《節水抗旱稻抗旱性鑒定技術規范》行業標準。2018年,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下發關于做好2018年四大作物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工作的通知,節水抗旱稻新品種成為良種攻關目標之一。同時,經國家品種審定委員會批準,把節水抗旱稻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水稻品種,啟動國家區域試驗。
培育抗旱稻新品種從無到有已屬不易,刮起產業旋風繼而推動了產業革命,如果沒有科技創新,是難以做到的。
8月18日,上海在金山區廊下萬畝糧田內舉辦了優質特早熟節水抗旱稻“八月香”田間觀摩會,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主任張國坤和市糧食系統主要負責人殷歐等領導都來到現場,最讓記者震撼的,是高通量、自動化抗旱表型鑒定平臺。平臺包含了6條試驗區,用于鑒定水稻耐旱性、避旱性和水稻綜合抗旱性等,是目前國內外通量最大、集成度最高、功能最齊全的水稻抗旱室內表型鑒定裝置,可以實現對水稻生長過程、干旱脅迫過程的實時、連續高通量、高精度、無損、自動監控,對水稻抗旱性研究極具價值和意義。
“有了這個平臺,我們的團隊如虎添翼,上海節水抗旱稻機理研究將一騎絕塵。”今年5月份從英國訪學回國的副研究員樓巧君說。
通過樓巧君,記者了解到,這個平臺同時展開了300個節水抗旱稻品種的系列研究,包括根系、耐旱性、避旱性等,為了及時掌握信息,三伏天,單程要開車1個多小時,樓巧君仍堅持每周到基地一兩次。
節水抗旱稻育種團隊負責人余新橋告訴記者,團隊已經培育出以節水抗旱為主要特色的秈型、粳型、雜交和常規4個系列的節水抗旱稻品種(組合),年推廣面積近200萬畝。
從節水抗旱稻產業鏈到價值鏈
育繁推一體化是構建農業產業鏈生產端的高效模式,節水抗旱稻作為綠色超級稻新品類,如果不能在產業萌發期形成育繁推一體化格局,水稻產業技術革命的進程將大打折扣。對此,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和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從一開始就站在全產業的高度,孵化節水抗旱稻。
2009年是上海市農科院成立上海旱優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第二年,通過跟合肥豐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拉開了節水抗旱稻推廣的序幕。隨后取得“滬旱15號”節水抗旱稻秈型常規品種在安徽淮河流域累計種植近80萬畝的業績。上海節水抗旱稻新品類因此得以在沿淮一帶包括河南、湖北地區廣泛推廣。
由于節水抗旱稻市場反響好,上海旱優公司還獲得《國家農業科技成果重大轉化項目》資助300萬元。
然而,由于上海旱優公司全國有的性質,無法開展對管理層的股權激勵,事業單位控股種業公司也受到政策種種限制,很快出現了節水抗旱稻商業化育種的瓶頸,改革再次提上日程。
2011年,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應運而生。記者了解到,該公司的股份中,上海旱優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代表上海市農科院占20%,上海市農業基因中心科研人員占33%,其余是外部投資股份。
天谷公司以現代企業模式組建運營,科技人員直接服務于育繁推各崗位,因此很快展示出非同一般的發展動力,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制繁種基地,建立了以“旱優73”為代表的高產制繁種技術,輻射全國市場。
在此期間,節水抗旱稻多種栽培模式走向成熟,旱種旱管、水種旱管模式下形成的節水抗旱稻占有絕對優勢,旱種水管、麥套稻免耕直播模式占有優勢,水直播和傳統移栽模式和常規稻生產基本持平。
如今,節水抗旱稻在上海和海南建立了約600畝核心育種基地,在安徽、浙江建立了重要育種基地,同時,在全國設立了20多個試驗觀察點,為節水抗旱稻從上海走到淮河沿線走向全國打下扎實基礎的同時,也為成功走到東南亞、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從主攻旱地到主流田塊推廣
“2019年,‘旱優73’榮獲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秈稻)金獎,這個獎,把節水抗旱稻掀起的水稻產業技術革命推進到了第二個階段,即進入從主攻旱地向主流田塊推廣的時期。”天谷公司副總經理張劍鋒說。
張劍鋒目前負責南區和國際銷售業務,他用一系列數據支撐他的觀點。即水田種植可不淹水,節約水50%以上,不淹水自然節肥節藥,產量保持600公斤左右。
數據背后,是節水抗旱稻易種易管成本低的優勢。以“旱優73”為例,在江淮流域,相比一般中稻,生育期縮短10天,畝日產量幾乎相同。“旱優73”平均畝產量約為600公斤,比一般中稻少50公斤左右。而節水抗旱稻的直播和后期旱管,每畝可以節省2-3個人工,減少灌溉次數則減少了水資源的使用和水運輸的動力投入,人工和資源的投入每畝可以減少250元到300元。
節水抗旱稻的生態環保優勢也明顯。在上海進行的節水抗旱稻和水稻高產示范比較中,節水抗旱稻尿素用量為每畝6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為每畝100公斤。和在滬浙一帶頗受市場歡迎的優質水稻品種秀水134對照,尿素每畝減少19公斤,二氧化碳排放每畝減少400公斤,稻田的排水量減少80%,排水中的總氮減少71%、總磷減少38%。排水中檢測到的農藥種類和殘余量也大大低于對照。
“高產超級稻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卻無法解決生態代價和全國水稻平均產量提高有限的現實困境,希望節水抗旱稻快速推廣,解決這個難題。”羅利軍說。(胡立剛)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抗旱 節水 旱稻 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