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yè)>資訊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東帝汶代表:
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中國經驗2020年8月19日是第十二個“世界人道主義日”,本報采訪了在農業(yè)人道主義援助領域工作22年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駐東帝汶代表劉大耕,與讀者分享他的人道主義援助故事。
作為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第一位中國籍駐外代表,劉大耕先后被派駐到5個國家,協助當地政府開展糧食援助工作,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力量。
“我就是一個農民”
劉大耕出生于湖北省,爺爺為他取名為“大耕”,是希望他將來能夠為農業(yè)發(fā)展做出貢獻。劉大耕牢記爺爺的囑托,在1986年考入南京農業(yè)大學農業(yè)經濟管理專業(yè),畢業(yè)后進入農業(yè)部國際合作司工作。
1998年,劉大耕加入世界糧食計劃署駐華代表處,由此開始了自己的聯合國職業(yè)生涯。
22年間,劉大耕被世界糧食計劃署派駐緬甸、朝鮮、蘇丹、印尼等國家,協助當地糧食援助和農業(yè)發(fā)展,期間還被臨時抽調去阿富汗、巴基斯坦、埃及和緬甸協助當地辦公室執(zhí)行緊急糧援項目。
2018年4月,劉大耕被派駐到東帝汶,擔任該署駐東帝汶代表,成為該署的第一位中國籍駐外代表,任職至今。
劉大耕說,“我畢業(yè)后一直從事糧食安全相關工作,從未離開過‘三農’領域,腦海中裝滿了‘三農’語言,已經成為了一個農民。”
“改善生計是使命”
劉大耕說,“拯救生命,改善生計”是世界糧食計劃署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自己一直以來堅守的工作信念。
東帝汶是世界上最不發(fā)達的國家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全球供應鏈中斷,該國在獲取防疫物資和糧食進口方面遭遇嚴峻挑戰(zhàn)。劉大耕積極配合世界糧食計劃署開啟全球物流中心網絡,在東帝汶主持吉隆坡-帝力人道主義航線的運作。
航線自2020年6月14日開通以來,已經完成7次運輸工作,累計運載310位乘客,為東帝汶帶來3100多公斤的醫(yī)療物資,解了該國的燃眉之急。世界糧食計劃署建議的3萬噸大米戰(zhàn)略儲備進口計劃也被該國政府采納。
劉大耕還組織該署工作人員向東帝汶兒童發(fā)放糧食包,與當地政府一起討論學生的復課方案,籌劃東帝汶疫情后的經濟恢復和食物券發(fā)放工作。
劉大耕說:“看到受助孩子們露出燦爛的笑容,就是我工作的最大收獲。”在發(fā)放糧食包時,他認識了8歲的小女孩瑪雅。瑪雅的父親剛剛去世,她每天要帶著6歲的弟弟步行1小時到學校上課,糧食包是姐弟倆最重要的生活物資。
看到瑪雅收到糧食包后露出的感激笑容,劉大耕心中五味雜陳,“東帝汶兒童的營養(yǎng)不良率高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改善營養(yǎng)是東帝汶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這些在我們眼中尋常的食物是當地很多孩子的生命線,這種幫助是一種莫大的支持與鼓勵。”
“維護好祖國榮譽”
劉大耕說,自己剛加入緬甸辦公室時,同事們幾乎沒有見過中國籍員工,“當時大家都在問我是不是韓國人、日本人,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承擔的國際責任越來越多,中國在聯合國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大,中國人在聯合國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
劉大耕表示:“我們要做的就是維護好祖國的榮譽,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就是對祖國最大的回報,一定要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讓中國方案能夠被更多的人理解和尊重。”
劉大耕認為,中國在農業(yè)發(fā)展和鄉(xiāng)村扶貧上積累了許多獨一無二的經驗,中國從糧食短缺發(fā)展到如今的糧食供給相對平衡,糧食安全達到很好的狀態(tài),證明了中國方案的可行性。“我們的方案是非常接地氣的,應當讓更多的國家看到、理解、應用。”
談及“光盤行動”,劉大耕非常贊同,他說:“光盤行動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提醒,我們要盡可能減少浪費,維護糧食安全。”
劉大耕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他說,既然自己在大學時期接受了相關的教育,就應當將所學用到實處,以期為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貢獻。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糧食 劉大耕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