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典型案例
中國最后一支狩獵民族的脫貧記
8月中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麥熟飄香、碩果盈枝。記者走進該旗的田野鄉村、扶貧產業園、項目基地、牧場庭院,仿佛翻開一本“深山老林”的脫貧日記。如今這里4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0.018%,已正式成為中國全面小康路上的一員。
鄂倫春自治旗是中國最后一支狩獵民族鄂倫春族的聚居地,該旗地處大興安嶺深處,是中國國家森林生態功能限制開發區,工業經濟基礎薄弱,產業項目結構單一,貧困人口基數大,2011年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2017年被內蒙古納入深度貧困地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達5864戶14289人。
2018年,北京市與內蒙古自治區簽訂《扶貧協作三年行動框架協議》,北京西城區對口幫助鄂倫春自治旗脫貧致富。
就在這一年,北京西城區援建了鄂倫春自治旗諾敏鎮食用菌基地項目,全鎮5個村71戶貧困戶197人積極承包經營菌棚。
“京蒙幫扶給大家提供了脫貧致富產業,咱們就得好好干。”諾敏鎮洪生村曾經的貧困戶孫敬華摘著自家的黑木耳,喜上眉梢。
洪生村黨支部書記張云龍介紹,2020年,鎮村兩級在菌廠購買了24萬袋菌包,用于扶持28戶貧困戶承包經營15個菌棚發展生產。貧困戶只負責菌袋入棚、采摘、晾曬等勞動,每戶純收入16000元(人民幣,下同)。
中草藥種植是鄂倫春自治旗產業扶貧富民增收的另一重要途徑。時下,諾敏鎮四方山腳下,千畝中草藥種植基地的金蓮花嬌艷盛開,貧困戶采摘了一茬又一茬。
金蓮花種植大戶涂小軍告訴記者:“參與基地干活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天最少賺150元。”
在京蒙協作下,食用菌、中草藥、光伏、深加工等61個主導扶貧產業幫扶項目在鄂倫春自治旗落地、生根、開花。
據介紹,2019年,鄂倫春自治旗的蘑菇、木耳、藍莓果汁等26種特色產品走進北京市場,并設立消費扶貧專柜開展線上線下推介,銷售金額達到297.49萬元。
走出深山的不僅有狩獵民族的特色農副產品,更有歷史文化。
近些年,民族歌舞詩劇《山嶺上的人——鄂倫春》《鮮卑根祖地 魅力鄂倫春》等在北京演出,特色農副產品也在京展出,讓更多京城百姓對鄂倫春文化有了全面的認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并未阻攔狩獵民族的鄉村振興進程。建于2017年的大楊樹鎮電商平臺線下體驗館應勢興起“電商+直播”,手機正成為“新農具”,直播正成為“新農活”。
“我手里拿的這個是2斤裝的蘑菇丁,喜歡嫩滑口感的家人們可以選擇這款……”直播間里,大楊樹鎮包源村黨支部書記王亞杰熱情地向網友介紹著當地綠色無公害的蘑菇、大豆、蕓豆,以及農戶自家晾曬的豆角絲、野生黃花菜等各類農產品。
記者了解到,2019年,大楊樹電商平臺“鄂倫春館”“特色農產品體驗店”年銷售額達到100萬元以上。
如今,祖祖輩輩生活在山嶺中的中國最后這支狩獵民族,正在一步一個腳印趕上現代化的“快車道”,奔向全面小康的新征程。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民族 中國 狩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