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創業創新,三十而已
——由10個人的故事看激情燃燒的“30歲現象”
人民政協網北京8月10日電(記者 崔呂萍) 每個人的30歲都是“痛苦”的,這種成長的煩惱被編劇帶入電視劇,我們發現:劉慧芳與王滬生渴望人格獨立;北京人王起明與阿春在唐人街爭取著“老外”認可的目光;而在眼下熱播的《三十而已》中,許幻山和顧佳把青春留給了煙花廠和茶園。在一次次危機中,他們在不斷處理復雜問題的過程中,應付著30歲這一特殊生命節點暗含的挑戰。
古人說三十而立,謂事業有成;今人說三十而已,恰歲月崢嶸。由熱播電視劇中的創業者,我們找到了實際生活中的多位創業“弄潮兒”,他們希望自己的創業故事與啟示,能夠為即將創業的人們提供“養分”。
No.1
我用公司最后幾萬元錢,換來了整個成長季
人物名片:安庭,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希肯國際文化藝術(集團)公司董事長,1968年出生,創業那年29歲。
1997年創業那年,安庭29歲。初創型企業和這個年齡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敏感、略顯脆弱。“1998年底,當時我做文化公司,市場不是很好,維持公司運營的難度很大,賬上資金就剩下五六萬元了。我很著急,于是決定做個年會,把所有客戶都請過來,借此展示一下公司團隊,也展示一下我自己。年會是在一個四星級酒店多功能廳里舉行的,有自助餐、抽獎、演出等環節。為了把年會做好,我和團隊一起做了很多展板,把自己做過的活動圖片都擺了出來。做完年會,算了算公司的賬,剩不到一萬元錢了。”當時公司很多人都不同意做這個事情,安庭卻認為,這是背水一戰的機會,因此堅持要做。結果現場氣氛非常好,來了很多人,大家都認為這個活動做得很好,很有意義。
通過這個年會,安庭認識了很多客戶,也接到了很多業務。這之后,公司業務越做越大,客戶越做越多,企業就這樣逐漸發展起來。“當時在同行企業中做這樣年會的,我們是第一家。這件事如果當時我不堅持,一定做不成,公司很有可能就會一蹶不振。”安庭這樣說。
寄語:
很多時候,做事是不能猶豫的,當你猶豫的時候,時機已經過了。
No.2
企業是我的也是團隊的,我們有同一個夢
人物名片:葉青,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北京葉氏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1966年生人,創業那年24歲。
“最近播出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在年輕人中引發熱議,讓我不由地回想起了我的創業歷程。與電視劇中展現的一樣,有過轉型期的迷茫和抉擇。面對創業和轉型,我和我的團隊堅定發展信心,堅守同一個夢想,筑就同一份基業,共同走出了我們企業穩健發展之路。”從1990年開始創業,葉青最為推崇的就是領導者和員工緊緊團結一心,腳踏實地。靠著這一理念,葉青的企業不僅實現了初期原始積累的目標,更順利度過了一個個重要的轉型時期。“新時代,有機遇更有挑戰,我們要更加聽黨話、跟黨走,團結一心,堅持依法規范經營,堅持誠信守法為本,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不斷為社會做出貢獻,來贏得尊重與支持,獲得更好的發展環境。”葉青這樣說。
寄語:
不管是創業、守業還是擇業,都要避免好高騖遠、舍近求遠,更要學會控制欲望,避免盲目擴大。
No.3
我不認識IDG只能去硬磕,后來我們成了合作伙伴
人物名片:唐寧,宜信公司創始人,1973年生人,創業那年30歲。
“創業之初想做的事兒,用今天的話說是‘天使投資’,提供資金給早期科技創新類企業。如果他們10年后成了‘獨角獸’企業,我也能獲得百倍甚至千倍的增值。”唐寧這樣說。
天使投資人干的活兒其實很苦,光給錢遠遠不夠,還要投入時間、資源,幫助還在“襁褓”中的企業招募人才、梳理商業模式、介紹合作伙伴、對接下一輪投資,和自己創業不差什么。
“不過這也鍛煉了我,后來我自己創業時躲過了許多坑。那時機構投資人很少,投A輪的就更少了,IDG是最為活躍的。我不認識他們,也不知道誰認識他們,只能去‘硬磕’。我給他們寫郵件自薦,一封接一封地寫,最后我見到了IDG合伙人李建光,我們一見如故,一下子就合作了兩個項目,后來這兩家被投資的企業都很成功,一家上市了,一家被上市公司收購了,IDG都賺了錢,從那時開始,我們的合作一發不可收。”唐寧這樣說。
寄語:
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的春天到了,創業正當時。
No.4
被風投拒絕167次之后,我遇到了“真命天子”
人物名片:許澤瑋,北京市人大代表,91科技集團董事長,1983年生人,創業那年28歲。
許澤瑋創業的2011年,中國的投資機構正如雨后春筍般崛起,而且國家對于創業也是非常支持,各種政策不斷出臺,整體來說,創業還比較順利。
如果說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難事,許澤瑋說,應該是公司的第二輪融資。
“第一輪投資后一年半中,我是在被拒絕了167次之后,才拿到的第二輪投資。這一年半中,我見了169家投資機構,只有兩家愿意投我第二輪,換句話說,我平均每隔兩三天就被拒絕一次。第二輪融資跟天使輪不一樣,天使投資給我錢我就干,不給我錢我就不干。但第二輪時,我的模式、團隊都有了,你要向別人證明你能干,并且能干成什么樣。有時候我要當天往返于北京上海,一天見十幾個不同的人。”當時,許澤瑋不僅要跑融資,還要招人、做業務、開發產品,開拓市場,相當于一人身兼數職。但正是經歷過那樣的階段,對他的決心、毅力、信念,以及商業模式都是一種考驗和重新審視,也才讓他更有信心和底氣應對之后的挑戰。
寄語:
創業者不要花自己的錢,一定要拿到風投的錢。當你花自己錢的時候,你一定考慮的是越便宜越好。如果是投資人的錢,一定是效能越大越好,因為激烈的環境中,比的是效能,也就是說你的效率越高越好。
No.5
盲目擴張后的那幾個月,我過得如同幾年般漫長(小標題)
人物名片:李佳耘,SENSEGEM(圣斯杰)高端手工西服定制品牌創始人,1986年生人,創業那年27歲。
“最開始創業時我的定位是做高端定制女裝,做得很不錯。但不滿足現狀的我,在某一個時刻決定擴張。當時,我以每月13萬元的租金,租下了北京超5A級寫字樓華貿中心的一間豪華辦公室。我設想得特別美好,可結果卻不盡人意:一是寫字樓里既沒有自然客流,又沒有開發市場的團隊;二是原有客戶群里消費習慣和消費半徑是接送孩子上學的閑暇時間。現在讓他們單獨跑到另一個地方去購物閑聊,時間上并不允許。”一步走錯,李佳耘換來了連續幾個月的虧損,最難的時候,她想要退租,又因為簽合同時沒有仔細看合約條款,如果退租她將面臨60多萬元違約賠償金。
進退兩難之際,李佳耘橫下一條心,加速轉型——“當時我們的辦公地點是商務寫字樓,出入的商務男士居多,而且都西裝革履,我就決定從女裝成衣轉型做男裝定制。我用一個月的時間,跑遍了全國知名的定制店和制作工廠,那時候吃、睡都在路上。”轉型后的第2個月,企業成本利潤基本打了平手。現在國內西服定制行業,圣斯杰已小有名氣。但那幾個月對于李佳耘來說,卻如同幾年般漫長。
寄語:雖然說能力是逼出來的,但創業者最好不要做超出能力邊界的事情。
No.6
艱難時刻“勒緊褲腰帶”,也要保證公司運轉
人物名片:呂進毅,鄭州圣蘭軟件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1981年生人,創業那年25歲。
呂進毅堅信,不管是哪個“段位”的創業者,都會遇到困惑,因此,要創業,就要做好完全的準備。
“2006年,我們幾個年輕人一拍即合,決定創業,我們希望能夠為傳統的混凝土行業做信息化改造,但當時一沒資金、二沒資源、三沒具體的發力方向。第二年,由于沒有看到明確的方向和確定性,團隊的兩位創始人萌生退意。當備用資金捉襟見肘的時候,我們創始人選擇自己不發工資,節省開支,來保證公司的運轉。同時堅持探索方向,一步步前進。直到有一天,我們第一單銷售收入了2000元。兩年后,對單一客戶的銷售額平均額度提高到了20000元。”一路走來,現在呂進毅的企業單一客戶銷售額已經達到了200萬元,不僅在混凝土企業ERP系統領域做到了國內前三,更迎來了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時代機遇。
寄語:
創業不易,只有堅持走,才能縮短夢想與現實間的距離。
No.7
為了攢足工作室房租,我在南鑼鼓巷練起了地攤兒
人物名片:李秋雪,北京市朝陽區政協委員,朝陽區青年惠夢藝術地區促進中心負責人,1988年生人,創業那年26歲。
“30歲時,我對于幸福或者成功的定義可能有了新的看法,沒有了20多歲時的迷茫,也沒有40歲的淡然,但我覺得30歲應該是女孩子最精彩的時段。”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采訪時,李秋雪這樣說。
李秋雪是設計專業畢業的,學設計的人普遍比較有情懷,但這情懷很難變現。“缺錢,又不好意思和家人開口,我想到的辦法就是把自己設計的服裝作品拿到南鑼鼓巷去擺地攤兒,一件衣服賣個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我賣掉了兩個季度里設計的作品,才湊夠了工作室的房租,在那里,我創立了自己的服裝品牌——‘秋十三’。”而李秋雪的系統化創業,是從一本書開始的,書的名字叫《為社會而設計》。“如果說做服裝是我的情懷,那么做城市設計就是我的終極夢想。”2018年,李秋雪創辦了朝陽區青年惠夢藝術地區促進中心,這是朝陽區唯一一家專門做環境設計社會組織,中心里有員工10余人,這個小團隊從2018年成立至今,已經做了上百個城市微更新、微改造項目。
寄語:
堅持和專注是創業成功的入場券。
No.8
創業之后才發現,我之前所有的積累都算數
人物名片:葉大清,融360|簡普科技聯合創始人、CEO,1973年生人,創業那年38歲。
“從我的經驗來看,想創業永遠都不會晚。哈佛大學有項調查顯示,人生每隔七年就有一次黃金創業機會:25歲、32歲、39歲、45歲左右都是很好的時機。埃隆·馬斯克24歲創辦了第一家企業,杰夫·貝索斯在31歲創辦亞馬遜,馬云38歲創立阿里巴巴,任正非在45歲創立華為,我本人也是在38歲創辦了金融產品智能搜索平臺融360|簡普科技。”創業之前,葉大清已經在Paypal、Capital One、美國運通等知名金融科技公司工作了十多年,人生閱歷、家庭關系、社會資源的積累都達到了較比理想的程度。回憶這段創業路,葉大清認為,當機會出現時,此前要素的積累為他集結創業所需的人、錢和商業模式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寄語:
創業是個需要時間積累和檢驗的工程,“慢工出細活”,心急不得。
No.9
客找不到貨、貨找不到客,我幫他們“牽手”
人物名片:姚軍紅,大搜車創始人兼CEO,1973年生人,創業那年39歲。
“2012年底,我從原單位辭職創業,做二手車零售,沒用多長時間,我的門店交易量就做到了行業第二,但很快就遇到了創業天花板:雖然我積累有行業經驗,但二手車C2C(客戶對客戶)交易的大環境并不成熟。不僅如此,我還發現很多二手車商的收車價隨意性很大,而且存在客找不到貨、貨找不到客的行業性問題。”發現問題后,結合自己積累的經驗,姚軍紅帶領公司迅速轉型,為車商提供系統軟件服務,從收車、整備到銷售,到人員管理及財務,均通過軟件來完成,車商對于這樣的“改造”很滿意,因為運營效率提升數倍。
現在,全國90%的中大型二手車商、全國1/3的4S店都是姚軍紅的客戶,寶馬、沃爾沃、英菲尼迪、上汽通用五菱等10多家汽車廠商,也都在使用大搜車提供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寄語:
當你認真分析了社會需求和個人能力后,你能做出最優的創業選擇。
No.10
家政企業疫后復功率95%,沖擊讓我們成長
人物名片:張穆森,北京愛儂養老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1985年生人,創業那年30歲。
“創業5年以來,2020年是我感覺最為艱難的一年。家政服務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老人照護、育兒等服務項目主要是人對人、一對一的服務形式,疫情對企業的業務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在接受人民政協報記者采訪時,張穆森坦然以告。但他并不否認,危機是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推手。
“疫情防控期間,我們借助科技信息手段推出六大措施服務升級,組織2000多名服務人員堅守在養老院、社區驛站、殘疾人溫馨家園、困難客戶家中,所有企業高管,還親自慰問一線員工,為大家免費發放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截至7月底,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企業的復工率已經達到95%以上,業務也已經基本恢復至去年的同期水平。”張穆森介紹說,從7月份起,企業也恢復了新員工招聘,除了原有的就業崗位,還增加了數十個長期就業和靈活就業崗位,包括專業養老護理員、家庭病床照護員、入戶評估員、送餐員等,進一步做好穩就業、保就業的工作,切實履行了企業社會責任。
寄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疫當前,百業艱難,但危中有機,唯創新者勝。我也借用這句話,與大家共勉。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創業 企業 人物 名片 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