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資訊

年接待觀眾“10億+”,博物館緣何成為“網紅打卡地”?

2020年07月20日 14:10  |  作者:孟麗媛 劉喆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分享到: 
編者按:無論是去圖書館享受閱讀樂趣,還是到博物館“打卡”看展,抑或是去劇場看一場文藝演出,如今,享受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已經成為老百姓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2019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用翔實的數據多角度地展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發展現狀。人民網文娛部推出“聚焦公共文化服務”系列特稿,關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進展和成效,探索公共文化服務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來,和家人、朋友一起走進博物館,觀看特色十足的展覽,已經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一種生活方式。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發布了《2019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博物館共接待觀眾11473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了9.9%。

為什么博物館一年能吸引“10億+”人次前來參觀?它在豐富人們公共文化生活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博物館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的終極目的,是點燃觀眾的情感,激起共鳴,培育同理心。”復旦大學博物館館長、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鄭奕在接受人民網文娛部記者采訪時說。

免費開放 貼近百姓日常生活

當前,我國絕大部分博物館都已實現免費開放。2019年,中央財政繼續支持包括博物館在內的“三館一站”等公共文化場所免費向公眾開放,人們走進博物館看展的門檻已降至“0元”。

國家博物館展品書籍。人民網 孟麗媛攝

對于博物館免費開放,鄭奕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通過更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讓大家逐步養成參觀、使用博物館的習慣,喜歡并熱愛博物館。如果有可能,日后再以各種方式‘反哺’博物館。”鄭奕說。

博物館免費開放,迎來越來越多的游客,并在與觀眾日常觀展的磨合中改進服務,不少博物館在常設展之外還努力探索引進特設展,為觀眾帶來數量眾多、文化多元的展覽,滿足人們對文化生活多樣性的需求。

國家博物館特設展“瑪雅:美的語言”。人民網 孟麗媛攝

潘小培是博物館的忠實“粉絲”。作為與博物館共同成長的一代,潘小培認為博物館為她提供了看待社會與世界的另一個視角。

“每個人的觀點和立場都是不一樣的,通過看那些在藝術上很有造詣或在某一領域更勝一籌的大師展覽,會發現更多生活中的小美好。展覽一般都有主題,觀看不同主題的展覽會有不同的收獲,這對于我們開拓眼界、了解藝術等具有重要意義。”

“千館千面” 專業策展各具特色

今年5月,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并組織評選的“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獲獎項目展陳門類多樣,既有關于少數民族文化特色的展覽,也有關注傳媒行業發展歷程的展覽,還有主打“畫屏”這種中國傳統美術藝術的展覽。

近年來,內容豐富多彩的精品展覽越來越多,專業的策劃和多樣的展品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博物館,蘇禾便是其中之一。

湖北省博物館展品瓷器。人民網 孟麗媛攝

蘇禾喜歡各種主題展覽,尤其偏愛與唐代相關的展覽。這幾年來,博物館幾乎成了她去各地旅游“必打卡”的地方之一,在她看來,這是她“快速了解當地人文歷史的方式”。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博物館不僅是歷史文化的“存儲器”,也參與構建著新的歷史文化。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期間,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辦了抗擊疫情紀實展,以主題展覽的形式將公共事件轉變成了公共記憶的一部分。

博物館歷來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之一。在鄭奕看來,近年來博物館不斷努力提升可達性和可及性,讓每個進入博物館的觀眾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博物館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的終極目的,是點燃觀眾的情感,激起共鳴,培育同理心。”鄭奕說。

觀眾在畢加索《帶鳥的步兵》前駐足觀看。人民網 孟麗媛攝

技術賦能 足不出戶“云端”看展

把博物館搬上“云端”、將藏品數字化,是近年來各地博物館發展的趨勢。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博物館的數字化進程,網絡看展逐漸從輔助方式轉變為常態化活動,“云端”成為博物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主戰場”。

4月5日,閉館70多天的故宮博物院迎來2020年首次直播。一時間,全國各地的網友涌入直播平臺,觀看春日故宮盛景。據統計,僅人民網PC端,人民網微博、快手、抖音,人民視頻和人民網文娛快手的觀看和播放量便突破了1100萬人次。

2020故宮首次直播活動海報。

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博物館打造了“流動的博物館”,借助展板、宣傳冊、現場體驗等形式,打破地理空間的束縛,讓歷史文化“流動”起來,在更廣泛的空間范圍里滿足人民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

如今,全景制作、虛擬現實、5G直播等數字技術在博物館中的運用,為無法到達現場的群眾提供了觀展的便利。在鄭奕看來,博物館在數字化方面的努力,最大的貢獻在于“讓博物館有機會為每個人提供教育和文化服務”。

近年來,使用博物館網站、通過信件或郵購方式購買博物館文創及周邊商品的觀眾和游客大幅增長。“這一方面反映了博物館網絡市場規模巨大、潛力無限;另一方面也倒逼博物館在數字化的道路上夯實硬件和軟件的雙重建設,這也是未來博物館完善、提升服務的重點之一。”鄭奕說。

免費開放,讓更多人得以進入博物館參觀,共享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成果;獨具特色的專業策展,滿足了人們不同的文化需求;技術賦能,讓積淀歷史的文物“活”起來,“云展覽”讓觀展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掣肘……

“希望博物館能通過物聯網、AI(人工智能)、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運用,把科技和人文更好地結合起來,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潘小培憧憬著,希望博物館未來能夠提供更加便捷、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應受訪者要求,潘小培、蘇禾系化名)

聚焦公共文化服務之一:開到家門口的圖書館:讓“悅”讀“識”惠全民

編輯:楊嵐

關鍵詞:博物館 文化 公共 服務


人民政協報政協號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