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書寫在田野上的優異答卷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驅動產業發展成效綜述
仲夏的驕陽似火。在山東德州齊河現代農業產業園,正在收割和播種作業的一臺臺大型機械,像一條條大魚徜徉在滾滾麥浪中,它們一邊“吞”麥“吐”粒,一邊旋耕深松播種。令人驚喜的是,農民不但可以通過田間智慧管理平臺對這些機械進行農機作業監管,同時還可以監測作物長勢及養分水分情況,實時監測天氣,并做出預警,實現一鍵遙控。在我國,隨著智慧農業的逐步推廣和應用,配套農業機械不斷升級,從播到收的全流程正變得越來越智能高效,實現了技術模式集成化、精準化,生產過程機械化、標準化,管理服務信息化、智能化。
耕地有限,科技無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我國農業當前的科技驅動產業發展新模式正是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等科研項目為支撐,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不斷推動農業現代化。
“十三五”期間,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按照鄉村振興戰略和部黨組工作部署要求,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研發”(以下簡稱“兩減”)“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以下簡稱“糧豐”)“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研發”(以下簡稱“面源”)“主要經濟作物優質高產與產業提質增效科技創新”(以下簡稱“經作”)等4個重點專項的具體管理中,以科技驅動力促進產業發展,在提升區域農業科技水平和綜合競爭力、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等方面已初顯成效,提供了多個可參考、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案例和示范樣板。
豐產優質,科技興農產業旺
通過專項實施,在主要糧食作物生產領域,從播種、施肥、病蟲害防治到收獲都研發出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不僅提高了糧食產量和質量,也提升了生產效率。
南京農業大學李剛華教授舉了一個例子:“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技術是以水稻機插側深施肥和專用緩混肥為核心,結合穗肥精確診斷,從而達到水稻‘一次輕簡施肥、一生精準供肥’的技術效果。這個技術,能減少機插水稻施肥3-4次,增產6%左右,氮肥利用率提高15個百分點,食味值提升8%,每畝節本增效約60元。農民用了這項技術,打心底里高興。”
這個例子是“糧豐”專項實施的一個縮影。該專項重點針對良種良法配套、信息化精準栽培、土壤培肥耕作、災變控制、抗低溫干旱、均衡增產和節本減排等技術難題,聚焦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按照基礎理論、共性關鍵技術、區域集成示范進行一體化實施。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提出,農業重點專項實施過程中,要面向現代農業主戰場,突出產業導向、問題導向,著重體現技術研發創新度、與產業需求關聯度、對產業發展貢獻度,著力破解科技與產業“兩張皮”問題,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在位于江蘇省興化市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糧豐”專項大面積示范應用了基于北斗導航技術支持的小麥無人收獲機、激光平地機、機插側條施肥技術、播栽施肥施藥一體化技術。隨著智慧農業機械不斷升級和配套應用,全流程智能高效的生產模式已經開始大面積應用,智慧農場的雛形已經顯現。
園區負責人周有炎說:“現在的技術省時、省力、省心,田里除了機器,并無一人。稻麥畝產增加100公斤的同時,還可以省工20%、減肥30%。目前,通過我們園區的示范,輻射帶動了周邊20萬畝、全市138萬畝農田。”
在山東旱作灌溉區,“糧豐”專項采用的小麥-玉米兩熟全程機械化豐產增效技術模式,通過光熱資源挖潛、水肥利用效率提升、土壤耕層優化及配套機械關鍵部件研制、產量品質協同提升及糧食產后減損等關鍵技術的集成應用,示范區內平均小麥畝產550公斤、玉米畝產700公斤,光熱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5%左右,水肥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生產效率提升20%左右。
在安徽江淮地區,“糧豐”專項開展多元種植區稻麥兩熟資源優化配置與豐產高效種植模式構建,挖掘該區糧食生產資源高效利用的潛力,開展“水稻-小麥周年豐產、優質、高效、抗逆關鍵技術”研究,取得多方面重要創新成果,實現了稻-麥周年產量穩步增長,實現了十六連豐的佳績。
綠色生態,科技惠農可持續
三七產業是云南省文山州乃至云南全省最具發展潛力的特色產業,然而,三七種植過程中存在的輪作間隔周期過長、連作障礙嚴重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三七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為此,通過“兩減”專項“種子種苗與土壤處理技術及配套裝備研發”項目,專家們建立起一整套三七土傳病害綜合防控技術體系,將三七輪作間隔年限由原來的15-20年縮短到3-5年,有效解決了三七連作障礙的生產難題。示范基地每畝鮮三七單產近1600公斤,三七總皂苷含量與傳統種植相比無顯著差異。目前,三七高效輪作栽培技術體系已陸續在文山各地推廣,為文山州打造千億元三七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促進了云南三七產業綠色發展。
“兩減”專項項目首席專家、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曹坳程說:“以土壤熏蒸技術、微生物土壤修復技術等為核心的防控技術體系對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和農民增收的需要。”
精彩遠不止于此。
在河南省安陽市,“兩減”專項“地面與航空高工效施藥技術及智能化裝備”項目開展了大面積試驗示范,植保無人機產品可靠性大幅提高,具備了自動規劃航線、全程自主飛行、厘米級作業航跡精度、大數據監控、仿地飛行、自主避障等功能,大幅提高了施藥效率,基本實現精準化、智能化。2017年-2019年累計完成500萬畝小麥的無人機統防統治工作。植保無人機對小麥蚜蟲和小麥病害的防治效果較農民自防田防治效果分別提高4.8%和10.47%,每畝節約防治成本5-10元,同時,減少20%以上農藥使用量和98%的用水量。農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業綠色發展和提質增效實現了有機結合。
“植保無人機實現了每日作業能力從百畝向千畝的轉變。”安陽全豐航空植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志國說。
在北京市順義區,“兩減”專項“西甜瓜肥藥融合減肥減藥技術集成與優化”項目結合北京地區的西瓜種植特點,研究集成了“種子處理技術+西瓜穩定性復合肥料+微生物菌肥”設施西瓜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模式,比傳統施肥噴藥種植模式能夠較大提高產量,通過一次性每畝施用西瓜穩定性復合肥30公斤,達到減少施肥總養分投入量的目的。每畝地最多可以節約農藥和化肥成本200元,每斤西瓜可以多賣0.1-0.2元。瓜農說:“省力省錢、瓜大味甜、好吃好賣!”
在山東省壽光市,“面源”專項“農業廢棄物好氧發酵技術與智能控制設備研發”等項目針對蔬菜尾菜含水量高,秸稈木質化高、粉碎難、藥殘多等問題,研發了多級螺旋進料粉碎、秸稈與塑料繩靜電吸附分離等22種裝備,達到蔬菜秸稈粉碎粒度小于2.5厘米、除塑率大于96%、斷繩率大于95%、生產效率10-15噸/小時、腐熟周期同比縮短30-40天等目標,并建立了全國首個年產5萬噸以上蔬菜秸稈有機肥生產線示范基地。
精細管理,科技強農結碩果
隨著科技體制改革逐步深化,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成為國家首批科研項目管理專業機構之一。在管理涉農重點專項過程中,緊緊圍繞“三農”硬任務和部司重點工作,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專項管理與服務的機制、模式,推動專項解決產業實際問題,努力做到“接得住、管得好”。
按照科技部“全鏈條創新設計、一體化組織實施”的要求,4個專項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和總體任務目標,各項研發工作進展順利。基礎理論突出創新,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產品創制成效顯著,示范推廣效益明顯。專項闡明了100余項新機理,研發了超過1000項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以及900余個(套)新產品、新裝置,獲得發明專利超過1000項,發布各項標準500余項,培訓高素質農民和農技人員100萬余人次,各項目示范推廣面積超過6億畝,在全國各地舉辦了數百場現場觀摩示范會。
科技就是生產力,農業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勝。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楊雄年表示,在推動專項實施過程中,緊緊圍繞部司重點工作,按照“創新度、關聯度、貢獻度”要求,積極引導推動專項進入“三區三園一體”主戰場。目前,專項“進園區”活動廣泛開展,覆蓋了28個省1000多個縣,有效解決了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下一步將繼續推動科技項目由完成考核指標為主向既完成科研任務又解決產業實際問題的思路轉變,引導推動科研項目重心下沉,面向農業生產一線,進入園區、進入田間地頭,破解科技與產業脫節難題。
編輯:秦云
關鍵詞:技術 專項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