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 頁 教育·資訊 教育·聲音 教育·實踐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長·導航

首頁>教育>教育·資訊

疫情催生教育新形態 家校共育已在親師關系中發芽

2020年07月14日 19:20  |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編者按: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在線教學已在師生腦子里生根,家校共育已在親師關系中發芽。未來,教育新生態將怎樣呈現,家校共育將如何發展,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長達幾個月的在線教育,教學的兩大主體——教師和學生,都經歷了一次長時間的洗禮,在線教學已在師生們腦子里生根,這將給我們的教育變革留下基因,并延續到未來的教學中。

1. 一次大規模在線教育實戰

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將教與學的主陣地從實體課堂轉移到線上,無意間觸發了一次全球性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實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9日,全世界177個國家超過12億大中小學生停課,約占世界學生總數的72.4%。在中國,開展居家學習的學生大約有2億。

作為全球第一個實施“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措施的國家,疫情期間,中國的在線教育在經歷了一開始的種種問題后,且行且修正,很快實現在線教學穩步推進,順利完成了“停課不停學”的既定目標。

疫情期間,服務于全國中小學生在線學習的主陣地,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5月初的統計數據表明,平臺瀏覽次數達20億,訪問人次超過17億次。從高校來看,截至5月初的統計顯示,全國1454所高校開展在線教學,103萬教師在線開出了107萬門課程,合計1226萬門次。參加在線學習的大學生共1775萬人,合計23億人次。

2. 一次實實在在的大考

回望這一次大規模在線教育,我們出發時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將近到達時,我們發現它給我國未來教育的發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從教學理念上看,是對廣大學校和教師的一次大考,也是對廣大教師隊伍的一次高強度拉練。在這個過程中,廣大教師積極行動,轉變觀念,開拓思路,創新教學模式,更新教學手段,革新教學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開展在線教育。

從基礎設施上看,是對我國信息化基礎設施、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以及相關配套機制的大考。非典時期,學生居家學習的主要方式還是電視,網絡僅僅是一個很有限的補充。而現在,網課是主流,這一變化正是得益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我國信息化基礎設施,包括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大力建設。

這次我國率先開展的“停課不停學”,給之后全球性的“停課不停學”提供了中國經驗。這次大規模的“停課不停學”,不僅有效抵御了疫情給教育系統帶來的沖擊,為戰疫大盤的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還將給中國教育變革留下新的基因,搭建新的起點。

3. 在線教育暴露出的問題與不足

然而,大規模“停課不停學”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些教師在線教育經驗不足,很多教師教育理念與意識還是停留在原地,在線教學還只是簡單的課堂搬家。

疫情初期,因為一些老師對在線教學工具與網絡教學不熟悉,“翻車”現象頻發,這是正常的現象,給予一定時間就會改善。但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相比,更復雜的是意識與理念的提升。

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教育的變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重構教育教學形態,絕不能按原來線下的方式繼續線上的教學。這就需要教師觀念的變革,教學方式的變革。但我們看到,不少在線教學基本還是教室的搬家,仍以知識傳授為主。顯然,離改變理念、重構課堂這一步,我們差得還比較遠。

信息技術保障不足,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

信息技術條件保障不足是此次開展在線教學的一大瓶頸。這里面,首先是軟件系統的問題。比如,我們一些教學系統功能追求大而全,并不實用,在一個小的范圍內使用是沒有問題的,但一旦遇到較大規模的訪問往往就承載不了。疫情期間,一些教學平臺屢屢斷線,而一些功能簡單的視頻會議系統卻大顯身手,就是因為其更簡單實用。其次,就是基礎網絡的保障問題。雖然全國大多數地區已實現網絡覆蓋,但仍有部分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經濟條件等原因,信息化基礎設施水平參差不齊。同時,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不具備終端學習與網絡條件,是我們需要特別重視的。

相比傳統課堂教學,在線教學效果仍需提升,家校共育還未形成合力。

盡管總體上在線教學進展順利,基本完成了我們的教育教學任務,但一些專業的調查表明,其效果還是弱于傳統課堂教學。

網上教學效果不如傳統課堂教學,首先我們需要檢討教師的問題。事實上,相比于傳統教學方式,信息化教學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等優勢。如果將傳統教學比喻為“舞臺劇”,那么信息化教學就相當于聲光電手段齊備的“大片”,應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但是,目前教師從主演到導演的轉型還不徹底,在線教學的實際效果與師生、家長的預期還有差距,需進一步提升。

全局看,從傳統課堂轉入在線學習模式,還涉及學習場景、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的變化,學生與家長的適應與配合。原來在學校學習過程中,教師的一些職責被迫轉移給家長。家長到底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學生到底應該怎么樣管理?這些都是具有挑戰性的新問題,值得研究,需要在磨合中找到新辦法、形成新規律。

網絡安全仍需提升。

2億大中小學生長時間在網上,學生與家長經常遇到游戲、不良信息襲擾和誘惑,有些甚至遇到因缺乏身份認證而導致的假借收取學習費用進行詐騙等事件。此外,個別師生信息因為保護不力導致泄露,使師生產生了較大的意見。問題的出現,給我們指明了下一步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方向,是一次全體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再教育。

4. 抓住契機推動教育走向新形態

結合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的經驗教訓,筆者認為,有幾個重點工作需要推進:

第一,加強教師的能力提升培訓與意識觀念的轉變,盡快提升在線教學的質量與效果。在線教學實際上是一種倒逼,倒逼著教師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教學模式,積極擁抱“互聯網+”和“人工智能+”,以一種嶄新的思維和方法讓學生產生獲得感,而不是簡單地將課堂搬家。

第二,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為高質量在線教育提供網絡保障的同時加強安全保障。要充分保障在線教育的穩定運行,我們必須加強這方面的網絡建設工作,尤其是教育專網的建設。1994年,我們在國家的支持下建設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育網。在這次疫情的考驗中,教育網主動作為,利用網絡與技術優勢,有力地保障了高校在線教育與科研的運行。但遺憾的是,CERNET目前還主要服務于高校,對于廣大的基礎教育學校鞭長莫及。下一步,我們會基于CERNET的建設運營經驗,聯合社會各方面資源,盡快建成一個真正的全系統的教育專網,服務于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在加強網絡資源保障的同時,建設一個快速、穩定、綠色、安全的教育專網,最大程度杜絕各種游戲與不良信息對師生的襲擾。

第三,逐步建設適應在線教育發展的教育治理新模式。目前的各種評價、管理措施,實際上都是基于線下教育和實體校園模式的。在線教育要往下走,要加強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意識理念的提升,但更需要解決好指揮棒的問題,教學管理、教師管理、學生評價、教務管理在內的一整套教育治理體系都需要和新的教學模式相匹配。教師的考核管理以及學生的評價模式,要根據在線教育的模式和特征進行系統調整,激發教師的變革動力,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理念與意識,真正把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落到實處。

第四,在重構教育新模式的同時,重構家校、社會共同育人的新模式。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涉及很多專業的教育問題、網絡社會學與心理學問題,也是我們重構互聯網時代教育教學新模式的一部分,需要教師、學生、家長共同探索,更需要專業研究人員深度參與,找到一種實用、恰當的模式與路徑。

第五,確保信息技術上的起點公平。如何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基本的終端設施與網絡保障,是不容回避的問題,哪怕人數再少,投入再大,也需要徹底解決。

第六,撬動各方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生態環境。當前,教育部正在編制《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將出臺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規范引導與激勵促進在線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在線教育在教育改革與創新中的積極作用,著力推進“互聯網+教育”的融合創新發展。同時,將繼續推進教育信息化2.0,要實現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

學校不只是一個知識傳授的物理空間,更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成長環境。無論線上教育如何發展,學校都不可能被網絡取代。筆者認為,未來在線教育會融入實體教育中,從而催生教育走向新形態。

(作者:雷朝滋,系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教育 教學 教師 信息化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