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全國政協常委董恒宇:“三協同”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
“當前,農村發展目標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轉軌,扶貧濟困方式由短期攻堅型向長效常態化轉變。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煥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機制、完善脫貧致富的長效帶動機制、強化脫貧致富的政策促進機制。”全國政協常委、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董恒宇說。
在董恒宇看來,我們要進一步煥發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機制,通過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幫扶,讓貧困群眾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如,通過鄉村講堂、脫貧典型報告團等措施,強化多層次的輿論宣傳和實踐教育,推進脫貧增智、提升精神文化素質;在扶貧項目實施中,設置幫扶對象參與協商、參與勞動,通過干中學不斷積累技能,同時提振信心。
如何進一步完善脫貧致富的長效帶動機制?董恒宇表示,目前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然存在產業規模小、同質化競爭,附加值不高、帶動力不強等問題。“在繼續傳承有效方式的基礎上,對脫貧攻堅過程中形成的扶貧產業、扶貧園區、扶貧基地等有效載體,消費扶貧、電商扶貧、資產扶貧、生態扶貧、旅游扶貧等有效模式,資金整合、科技支撐、對口幫扶等有效手段,繼續堅持并努力深化,以便長期發揮作用。同時,通過科學規劃利用獨特資源稟賦,引領差別化發展和集中化突破。如內蒙古自治區科左后旗依托優勢把黃牛產業作為扶貧產業,黃牛存欄80萬頭、年交易60萬頭,成為全國黃牛第一旗,農牧民人均黃牛產業收入5200元,通過黃牛產業脫貧1.06萬戶。”董恒宇這樣說。
董恒宇繼續舉例,如內蒙古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把全區66%的農牧戶納入產業化經營鏈條,農牧民人均從產業發展中得到的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45.3%,其中24.4萬貧困人口從產業利益聯結鏈條中受益,保就業、保民生,效果十分明顯。“這種以強化主體帶動,把農牧民安頓在自己的土地上就業致富的模式值得肯定。”董恒宇補充道。
談及如何進一步強化脫貧致富的政策促進機制時,董恒宇表示,一是要深化改革。如,進一步完善農村牧區承包地、草牧場“三權分置”制度,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牧民房屋使用權制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及交易制度等,為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建立制度機制。二是政策傾斜。增加對扶貧產業的財政投入支持,提高投資效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對扶貧產業實行更加優惠的稅收、補貼、用地、用電等政策。因地制宜創新政策支持模式,比如對于西部牧區加大草原生態補償力度,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等。三是保障兜底。擴大對貧困地區和特殊困難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提升社會保障、社會保險、最低工資、救助救災等標準,防止因病因災等返貧。
編輯:秦云
關鍵詞:機制 扶貧 董恒 恒宇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