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舊版要論>爭鳴 爭鳴
特殊時節過端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力量
“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夏至剛過,我們即將迎來又一個端午節。因為“閏月”的緣故,這也是本世紀最晚的三次端午節之一。在湖北秭歸屈原故里,當地以“中國端午·詩意宜昌”為主題舉辦端午文化節,采用現場+“云上”的方式,與線下和線上觀眾共迎佳節、同拜詩祖;在黑龍江,人們通過詩詞歌賦頌端午等系列活動傳頌端午文化、弘揚文明新風……端午節來臨之際,各地以精彩紛呈的節目形式,展現端午意蘊,邀請人們共同領略傳統文化風采。
端午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也是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傳統節日是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透射著古人對世界的認知、與自然的關系、對生活的態度,承載著人們的生活愿景和價值追求。正因此,傳統節日也是連接古今的紐帶,讓我們在品味傳統節日意蘊的過程中,實現跨越歷史、超越時代的價值共鳴。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數千年的演進中,許多節日都固化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文化習俗和節日風尚。“但祈蒲酒話升平”,掛艾草菖蒲、煮艾水擦身、飲雄黃酒,寄托著祛病除災、迎祥納福、平安康健的美好生活愿望;“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賽龍舟、包粽子,不僅是充滿儀式感、具有娛樂性的節日禮儀,更表達著對愛國詩人的紀念和對心憂民生的愛國精神、百折不撓的求索精神的稱頌。從某種意義上,正是通過特定的習俗和儀式,節日所蘊含的生活智慧和所推崇的理念價值得以賡續綿延。
當然,節日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傳承又不禁錮于具體形式。在歷史的長河里,從龍舟上龍頭的配色、設計,到香包的配料、佩戴方式,不同時代或者不同地區人們,為端午習俗增添了許多不盡相同的特色內容。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為了避免人員聚集,多地取消了與扒龍舟、龍舟宴相關的活動,但這并不妨礙人們體悟祈福康健、致敬高尚人格、涵養家國情懷的節日內核。一方面,端午節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順應疫情防控形勢,過節形式的精簡,契合著節日內涵,貼合了人們當下的心境。在疫情的沖擊下,順應自然、趨利避害的古老哲學也更加熠熠生輝。另一方面,疫情為節慶形式的創新提供了契機。設立“中國端午習俗展——屈原故里云上展館”、開展“探尋秭歸美好之旅”系列直播、舉辦抖音挑戰賽等多項“云上”活動……讓傳統節日走上“云端”,其意義不僅在于方式的創新,更在于為傳統節日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近些年,從五花八門的體驗式民俗活動,到“直播”“VR”等新表現形式的涌現,以傳統節日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堅持傳承與創新的融合發展,走近也走進了更多人的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文化傳承的接力人,為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貢獻力量。事實上,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也正是文化遺產傳承的必然途徑,只有這樣,傳統節日的內涵才能不斷豐富和拓展,節日的精神也才能千載傳承而歷久彌新。
艾蒲青翠,粽葉飄香。與家人共品粽香,來一場舌尖漫游;在“云端”加入一場頌詩會,共赴一場文化盛宴。讓我們一起感受端午節的風采和魅力,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獲得更多的精神力量。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