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史記·資政>新曙光 新曙光
陜甘寧邊區抓防疫多措并舉
抗戰期間,陜甘寧邊區政府克服重重困難,堅持不懈抓好傳染病防疫工作,不僅在短時期內普遍提高了邊區人民的健康水平,更為后來傳染病防治工作留下了諸多寶貴的經驗。
加強組織領導
中共中央為了有效控制傳染病流行,保障邊區軍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健全防疫領導機構,于1940年5月成立了延安防疫委員會。1942年4月28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在延安成立防疫總委員會,其職能范圍從原先的延安市擴大到了籌劃管理全邊區的防疫工作。5月13日,邊區防疫總委員會通過《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將傳染病分為兩類:鼠疫、霍亂、天花為第一類,要求確診后24小時內用電話上報;傷寒及副傷寒、赤痢、斑疹傷寒、回歸熱、猩紅熱為第二類,要求按周報告,由邊區防疫總委員會協同地方采取相應措施。
1942年入冬以來,延安地區發生了傷寒、回歸熱等傳染病。由于當時正處在抗戰最艱苦的年頭,醫療設施和藥品極缺,不僅難以滿足治療需要,還影響了治療效果。邊區防疫總委員會為了防止病毒的傳播,于1943年1月10日下發了《為防止急性呼吸系傳染病的通知》,要求各機關、學校、部隊、民眾一并遵照辦理。
通知要求注意六條事項,如床位最好相距三市尺以上,最好是頭對腳,腳對頭的睡;窯洞的窗戶上端和下端各留一些小的出氣洞;在開會或到人煙密集地方的時候,要戴口罩;遇有流鼻涕、咳嗽、傷風、發熱的人,馬上予以隔離。
同日,防疫總委員會還發出了《為防止回歸熱及斑疹傷寒的通知》,要求機關全體人員,特別是事務人員自即日起至4月底,每半月要洗澡,換衣,進行滅虱運動一次。該通知還附滅虱簡法一例:每個單位騰出兩三個窯洞作為臨時洗澡滅虱地點,將工作人員分組,自行挑水燒水,在一窯內洗澡,另一窯內滅虱。滅虱可用大蒸籠及蒸鍋幾套,洗澡前,把被蓋及脫下來的衣服,放在籠里蒸,蒸煮15分鐘,拿出來在木炭上烤一下,干了,即可穿上。
因地制宜健全醫藥網絡
中共中央進駐延安時,延安僅有六七家中醫藥鋪和少量坐堂醫生。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將衛生防疫工作作為邊區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廣泛宣傳衛生防疫知識,人民群眾的衛生觀念有了很大轉變,通過進步人士和國際友人的幫助,邊區的醫療衛生工作有了長足的進步,疾病的發生和死亡率大大減少。
為了解決西藥匱乏的問題,邊區政府看到了“陜北漫山遍野都是中藥材”的優勢,充分發掘利用當地藥材,并發揮眾多中醫師的作用,貫徹團結中西醫的政策。1938年,邊區民政廳委托延安市組織部長、中醫李常春籌備創辦集制藥、售賣、醫療三位一體的股份制衛生醫療合作機構——保健藥社。
1939年7月,由中共西北局保健委員會、邊區民政廳合股開辦并經營管理的陜甘寧邊區第一家保健藥社在安塞縣馮家墕成立,李常春任社長。一切團體或個人,只要按章交納股金,遵守章程,批準后均可成為股東。《章程》規定:“每股股金為十元,每一股東至少認購一股,多則不限。”此外,保健藥社還提出種種舉措,幫助群眾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保健藥社的醫生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經常不分晝夜地為群眾診治,甚至“送醫上門”。他們對災民、抗屬看病免費,藥價優惠折扣,貧困戶也予照顧,深得群眾擁護。
1944年4月,延安市要求各區都成立醫療合作社。市政府撥給每個區4萬元,采取公助民辦的形式發展鄉村衛生事業,以便利群眾就近防疫看病。李常春和陜北名醫畢光斗等人積極響應,發起建立了延安市南區大眾衛生合作社,保健藥社入股100萬元,并派醫務人員去義務門診,協助開展業務。保健藥社當年先后在各縣、鄉建立分社26處,分布于延安、延川、清澗、綏德、吳堡等20個縣市。保健藥社把為人民群眾治病防疫放在首位,經常組織醫生深入到偏遠的山村送醫送藥,開展巡回醫療。為方便群眾,總社還設雜貨門市部、照相館等代賣藥材。邊區各級地方普遍建立分社,推動了衛生防疫事業的發展,為防治傳染病、解除群眾疾苦做出了貢獻。
治療、科普雙管齊下
在陜甘寧邊區,醫護人員克服困難重重,無條件地為老百姓治病防疫。1944年4月30日《解放日報》發表傅連評撰寫的《群眾衛生工作的一些初步材料》一文,指出:“如去年一年中央醫院免費收治了163個老百姓病人……中央醫院過去每月最多收治老百姓22人,到3月就收治了49人。”延安的其他醫院也把為群眾治病防疫當作己任:“清涼山衛生所1月份為群眾疹病共72人;2月就增加到228人,3月增加到366人,4月13天內看了249人。”
醫護人員不僅對患者百般呵護,精心照料,還積極承擔起反對迷信、普及科學的重任。傅連評在文中列舉了兩個例子:“阮雪華、白浪兩同志在不斷細心、耐心與誠懇的為老百姓看病中,得到了很大的信任,群眾待他們如家庭姊妹一般……在東區王區長與阮醫生的親自動手推動下,多年沒有打掃過的東關各住戶,在3月里都打掃了兩次。過去病人最多的河龍溝變成了最干凈的,可稱為衛生模范村,由于群眾對他們的信任,當地4個巫神都站不住腳,都避開了。在別的單位推行不開種痘的時候,他們所管區域的娃娃,都由他們普遍地種了一次牛痘。戰衛團金玉成、羅牡丹兩同志,在與李區長合作下,一方面自2月底到現在,治了89個病人,一方面通過區長、村長和群眾在侯冢溝訂了一個衛生公約:每年拆洗被子兩次(已由他們幫助拆洗了),常洗襯衣,勤掃地,每兩家挖一個茅廁,捕鼠滅蠅,提倡養貓,不喝涼水,成立識字組,宣傳衛生。這公約發生了效力。”
到群眾中去
1944年初,延安各區突發疫病,據《解放日報》報道,開春以來,延安縣川口、柳林、金盆等區就發現傳染病,癥狀奇特,蔓延很快。
對此,邊區政府立即召開動員會,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到撲滅疫病的戰斗中,具體采取了五項措施:(一)組織流動醫療隊,由各醫務機關、醫院,分別組織,劃定區域負責治療。并要求凡醫務所所在地皆負責為群眾治療。(二)各機關、學校、部隊幫助居民大掃除、挖廁所、挖垃圾坑、消滅虱子、修理水井等防疫工作,組織疫病區隔離,勿使疾病蔓延。(三)邊區醫院增設床位,收容群眾病人。邊府并撥款炮制大宗藥品,救治病員。(四)做好防疫宣傳,提倡如延安市創辦之民辦公助綜合性的衛生合作社。(五)對醫生下鄉為群眾解決問題,工作優良者給予獎勵與表揚。
各有關單位組織醫護人員下鄉,投入到救治病人、指導落實防疫的工作中。據1944年6月3日的《解放日報》報道,各防疫醫療隊每天早出晚歸,分赴各村主動尋找病人醫治,為了及時挽救病人,他們不避風雨,連夜翻山越嶺去看病,有時遇有病情危險的,甚至日夜看守,寸步不離,因而使得大批病人免于死亡。20多天以來,醫療隊員們“身擔干糧藥品,走遍大小數百個村莊,無論在疫病治療、衛生宣傳和疾病統計上均收效甚大”。他們每到一區,深受群眾歡迎,無不欣喜異常地圍著他們,燒水做飯。經過多方努力,至5月底,延安縣一帶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邊區防疫總委員會于6月1日召開防疫醫療隊總結會,總結經驗教訓,明確此后的工作重點。會議要求個醫療隊認真搜集研究這次防疫工作中的經驗和各種疫病的病源、癥狀、預防治療辦法等,以便明年做好提前預防。不久,防疫總委員會又指示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于近期內發一指示信,附上這次防疫工作的全部材料,發給各地參考執行,并編輯出版各種衛生防疫的小冊子,廣為宣傳;二是立即行動起來,培養大批醫務工作者、助理員、民兵,建立各地的防疫醫療組織,增加醫藥設備,廣泛開展群眾衛生運動,特別是調劑群眾營養、整頓環境衛生以及婦孺健康的保護等。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委宣傳部)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防疫 邊區 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