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醫訊同期聲醫訊同期聲
白皮書,承載著厚重的中國精神
面對未知病毒突然襲擊,中國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舉全國之力,快速有效調動全國資源和力量,不惜一切代價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疫情暴發后,以寧可一段時間內經濟下滑甚至短期“停擺”,也要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的巨大勇氣,對湖北省和武漢市果斷采取史無前例的全面嚴格管控措施。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嚴控人員流動,延長春節假期,停止人員聚集性活動,決定全國企業和學校延期開工開學,迅速遏制疫情的傳播蔓延,避免更多人受到感染。英國《柳葉刀》社論認為,“中國的成功也伴隨著巨大的社會和經濟代價,中國必須做出艱難的決定,從而在國民健康與經濟保護之間獲得最佳平衡”。
約3.7萬字的白皮書,承載著厚重的中國精神。在6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關各方對此進行了闡釋。
面對未知,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則
新冠肺炎是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范圍最廣的一次全球大流行疾病,對全世界是一次嚴重的危機和考驗。在前所未有的新型病毒出現以后,疫情初期對疾病的致病源、潛伏期、傳播方式、致病機理、傳播力、感染來源、人群免疫力,都存在著大量的未知。
“疫情發生后,中國政府秉持公開、透明和負責任的態度,迅速建立起了應對機制,爭分奪秒地開展病因學和流行病學研究,8天時間確定病原體,16天研發成功檢測試劑盒,第一時間向世界衛生組織和有關國家通報疫情,第一時間分享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第一時間開展疫情的國際防控。”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強調,中國政府在這方面所作的工作,中國科學家所作的工作,能夠經得起歷史和時間的檢驗。
馬曉偉表示,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救治工作中,中國政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則,提出了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四早”策略,同時提出了“四集中”的救治原則,把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作為突出任務來抓,經過廣大醫務工作者艱苦卓絕的努力,在4月26日湖北省武漢市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清零;截至6月2日,全國新冠肺炎治愈率達到了94.3%。應該說,通過這次救治,我們對重癥肺炎的救治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其中的做法,馬曉偉總結:一是采取堅決有力的措施控制傳染源、降低感染率;二是加快檢測,流調工作和檢測的閉環系統的形成,使我們掌握了控制疫情的主動權;三是千方百計保障醫療服務供給,提高收治率;四是把630多所賓館、學校、培訓中心和醫療機構改造成密切接觸者和疑似患者的隔離房間,有效地采取了隔離措施,落實了防控點工作;五是全力以赴救治病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無論在輕癥還是重癥治療中,中醫中藥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也是我們這次應該認真總結和借鑒的。”
“防疫斗爭中的實踐證明,我國的醫療衛生體系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體系總體上是有效的,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短板。”馬曉偉表示,6月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強調要構筑起強大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有關部門立足于更精確更有效地防,在理順體制機制、明確功能定位、加強預警能力、提高人員素質、改進投入機制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馬曉偉表示,病毒沒有國界,疫情不分種族,只有團結合作才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的最有力的武器。歷史上,我們同國際社會一起合作,抗擊艾滋病、埃博拉、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這次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積極履行國際義務,密切同世衛組織和相關國家進行友好合作,同國際社會分享疫情和病毒信息,向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質和技術援助。
14億人民,都是抗擊疫情的偉大戰士
白皮書指出,14億中國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論崗位分工,都自覺投入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堅韌團結、和衷共濟,凝聚起抗擊疫情的磅礴力量。14億中國人民都是抗擊疫情的偉大戰士。
“人民的主體作用在抗擊疫情中的體現是非常充分的。”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徐麟表示,14億中國人以“保護好自己就是保護別人、就是為國家作貢獻”這樣一種共識,行動一致,自覺遵守疫情防控各項措施。充分體現了從“小我”到“大我”、從“小愛”到“大愛”的人性光輝,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家國情懷、天下大愛、人間大愛,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傳統本色。
“常態防控是個很關鍵的問題。首先取決于對當時的風險等級和應有響應級別的總體判斷,這些都有對應的防控措施。整個社會要在這些規定和社會管理的要求下實施系統行動,在有效防控和生產生活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表示,通過這次疫情,應進一步提升民眾的健康素養,比如養成勤洗手的習慣、適時適度適場所戴口罩的習慣,提倡公共用餐時使用公筷的習慣,咳嗽、噴嚏時注意遮避。
“當前全球疫情仍然在蔓延,中國外防輸入的壓力也在不斷加大,我們不能有絲毫懈怠。”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介紹,正在同各國加強合作,包括開展國際聯防聯控,以穩妥的方式逐步有序地恢復中外人員往來,服務于復工復產以及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和穩定。同時也為重要的商務、物流、生產和技術服務的急需人員來華提供“快捷通道”便利,以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疫苗研發,作為公共產品向全球提供
白皮書指出,我國遵循安全、有效、可供的原則,加快推進藥物、疫苗、新型檢測試劑等研發和應用,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5大主攻方向,組織全國優勢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技攻關,按照滅活疫苗、重組蛋白疫苗、減毒流感病毒載體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核酸疫苗5條技術路線開展疫苗研發。目前,已有4種滅活疫苗和1種腺病毒載體疫苗獲批開展臨床試驗,總體研發進度與國外持平,部分技術路線進展處于國際領先。
“從歷史上人類應對疫情的認識來看,疫苗仍然是當前我們戰勝新冠肺炎病毒的根本之策。各國都把研制疫苗擺在抗擊新冠肺炎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表示,疫苗研制是非常嚴謹、復雜的科學活動,難度非常大,周期很長,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和不確定性。疫苗成功的標志,最重要的是安全、有效和可及。
王志剛表示,疫苗研制一般要經過病毒分離、實驗室疫苗構建、細胞試驗、動物試驗、臨床研究,然后是規模化生產,最后要經藥監部門注冊批準才能上市應用。我國按照5條技術路線部署疫苗研發,在疫苗研制過程中和今后的臨床試驗應用,都要加強國際合作。“下一步,中國疫苗如果完成了研制和臨床試驗,可以達到應用的時候,我們會認真落實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上的承諾,把它作為公共產品向全球提供。”
王志剛表示,人類歷史上病毒溯源一直是一個科學難題,特別是像新冠肺炎病毒這樣新的病毒,我們的認識非常有限。下一步,還要繼續堅持科學態度,繼續依靠科學家,繼續在科學的方法論上多研究,同時也要保持對科學的尊重和敬畏,應對人類共同的威脅——新冠肺炎。
經過疫情,我們的朋友更“鐵”了
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媒體人士和許多國際同行一道,進行了深入及時的采訪和報道,講述中國抗疫和全球抗疫故事,傳播疫情防控知識,交流各國防控經驗,回應社會和公眾關切,進一步增進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抗疫的了解,也增進了中國人民對各國抗疫的了解。
然而,有些外國政客和媒體在病毒源頭問題上搞“有罪推定”,把病毒“標簽化”、將疫情政治化,還炮制炒作所謂的“中國源頭論”“中國隱瞞論”“中國責任論”等論調。對此,徐麟表示:“這是毫無事實依據,也是不講道理、不尊重科學的,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憤慨!”
徐麟表示,當前疫情還在全球傳播蔓延,世界正處在艱難時刻。這就更需要全球團結合作、共同抗疫,而不是“甩鍋”推責,搞污名化、政治化。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虛假信息也是人類共同的敵人。人們現在最需要的是真實、全面、客觀的信息,最需要的是力量和信心。媒體應該展現這種責任和擔當,及時傳播全球團結抗疫的努力和成效,積極交流各國防疫抗疫的做法和經驗,更多地傳遞各國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溫情和力量,為全球正在進行的抗疫注入更多的信心和希望。中國媒體已經這樣做了,還將繼續做下去。
白皮書專門提到,在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最艱難的時候,全球170多個國家領導人,50多個國際和地區組織的負責人,以及300多個外國政黨和政治組織,向中國領導人來函、致電、發表聲明,以多種方式表示慰問和支持。有77個國家和12個國際組織為中國人民的抗疫斗爭提供捐贈,各國人民都在以不同的形式為中國加油。
“經過這場疫情,中國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關系非但沒有受到消極影響,反而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改善,我們的朋友更‘鐵’了,我們的朋友圈更大了。”馬朝旭表示,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疫情形勢,中國感同身受,投桃報李,盡己所能向各方提供我們的支持和幫助,毫無保留地分享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這些事實都體現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關于中國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上表示將在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用于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國家,馬朝旭表示,我們正在同有需要的受援國通過平等協商來確定援助的項目,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公共衛生的水平,改善民生、減少貧困,促進經濟社會的復蘇。
編輯:劉暢
關鍵詞:疫情 中國 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