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書畫·現場>書畫現場頭條書畫現場頭條

古代畫家筆下的綠水青山

——記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中的珍貴圖檔

2020年06月05日 15:17 | 作者:劉潔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B20200604007-zx12

《長江萬里圖卷》 清 王翚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我們的祖先對大自然充滿敬畏。《禮記》中記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從天子到諸侯都要對其所處領地的山川進行祭拜,對自然資源中的水更是有專門的職官來負責,“仲令之月,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井泉。”(《禮記·月令》)“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植于中華文化的血脈中,在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中,盡管展出的尺幅較大圖檔并不多,但足以洞悉古人對江河湖海及其周邊環境與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之間關系的理解。

《長江名勝圖》清馮世基繪同治六年(1867)繪本國家圖書館藏

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11個省級行政區,自西而東橫貫中國中部,是滋養了中華文明的世界第三大長河。這幅以描繪長江風景名勝為主要內容的風景名勝圖具有典型的中國山水畫特征。由此我們也看到了古代風景名勝圖與中國傳統山水畫之間的關系淵源頗深,很難區分注意著色和繪畫技法的名勝圖究竟是山水畫作品還是地圖。風景名勝圖集文學、書法、繪畫、科技于一身。畫工運用山水畫法中的技巧,如散點透視、對景、鳥瞰等方式,大膽打破時空的限制,對地理景物特征在繪制圖畫的過程中做到了寫意與寫實的統一。

該圖采用對景法使兩岸的景物與江中行駛在船上的人的視角保持一致,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山峰處多用淡綠色,山嶺間以粉色做點綴,水面留白,畫面整體顯得淡雅精美,色彩柔和秀美、線條疏密有致、著色濃淡相宜,景物描繪虛實相生。許多古代風景名勝圖可能會夸大一些廟宇、城墻、樓閣等的描繪。山脈河流的描繪往往采用小比例的寫意手法,用簡單的筆觸勾出山水意境,而有些宮殿樓閣則采用大比例尺進行細節的描畫。此圖對古代名勝的描繪為了反映王權的正統,建筑受到傳統樣式的未知影響,一般為坐北朝南,與現在的方位標示有別,類似的風景名勝圖還有《五臺山名勝圖》《避暑山莊圖》等。

《黃河發源歸海全圖》清中期彩繪本國家圖書館藏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自西向東流經中國北部9個省級行政區,因其流動將大量泥沙帶入下游形成沖積平原為人類種植作物提供了自然條件;同時,孕育了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中國上古文明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態。本圖繪出了黃河自星宿海至云梯關入海口之全程,并詳細標繪了河南武陟以下的河工堤壩位置。

《河防一覽圖》明潘季馴編制明萬歷十九年(1591)刻石舊拓本國家圖書館

該圖冊應為潘季馴任工部尚書兼右都御史時成書,確切來說他應為這部具有中國繪畫風格的治水圖冊的編纂者和修訂者,而其中每一幅圖的繪制應為當時具備中國畫技能的畫工來完成。該圖冊是潘季馴對《塞段大工錄》的修訂版本,其中增加了“河議辯惑”“兩河經略”等內容,輯為《河防一覽》,由禮部尚書于慎行作序,并于萬歷十九年初次刊刻,國家圖書館藏的是該圖冊的墨拓本,包括《祖陵圖說》3幅,《皇陵圖說》3幅,《兩河全圖》89幅。《刻河防一覽引》中闡述了冊頁包括的內容:“首載璽書,重王命也;繼以圖說,明地利也;河議辨惑,闡水道也;河防險要,慎厥守也;修守事宜,定章程也;河源河決考,昭往鑒也;古今稽正,備考覆也;而諸臣奏章,次第纂入,便撿括也。”其中涵蓋了皇帝治理河流的敕令、治水思想,河防險要的治理措施,修守河防的具體措施和建造方法,系統梳理黃河源頭與歷史上發生過的黃河決口記載等方面。

該圖被認為是現存最大的一幅古代治黃工程圖。繪制的主要特色在于使用粗線條勾繪了黃河兩岸的水利設施和防洪堤壩,并標注了決口時間、地點、設施建筑年代,著重描繪了高風險流域。正如我們所知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最難表現的是水這樣具有流動特點的自然界物質,在此圖中可見水波紋的不同畫法,如黃河之水用大浪花來表現,小的河流用小波浪來標示,湖泊則用魚鱗狀紋飾。繪制的視角也采用了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畫工觀察的角度并非固定一點,在一幅長卷中因描繪的類型不同會采用多個視角,這與單幅畫作比較以移動的視角來進行繪畫和構圖成為長卷的特征,這使得我們在觀看《河防一覽圖》時會發現,圖中關于府、縣的行政區劃符號出現了四方形的城門,并標出了城門的四個方向。而這幅圖對水的描繪主要是以俯瞰的方式,從而表現河道的寬窄和流向。

《岳陽至長江入海及自江陰沿大運河至北京故宮水道彩色圖》清中期彩繪本國家圖書館藏

中國大運河位于中國中東部,地跨8個省級行政區,連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為確保糧食運輸安全,由國家投資開鑿和管理的巨大工程體系。它實現了南北資源和物產的調度,溝通了國家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促進了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各項事業的繁榮。

此圖采用傳統山水畫技法,繪制了長江從荊江至海口段以及運河,標注了長江水勢、地名、歷程及沿運河閘壩等。水道沿岸的行政區劃以規則的城墻符號來表現,北京環繞在祥云中,有城墻與城樓圖像。圖中還記錄了一些人文景觀,如愛蓮池遺跡、白鹿洞書院。

該圖的繪制還有以下特色:一是此圖以長江的南岸為上,運河以東岸為上,運河與長江自紹興府到鎮江府一起出現在圖上。圖中對山東運河的密集閘壩有描繪,自臨清進入衛河運河段,主要描繪了運河沿岸的村鎮。二是圖中對江中沙洲和磯頭的繪制為長江航運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圖中以黃色標簽來標注水程,如:“儀征至瓜洲口四十里自湖口縣到瓜洲口共一千零九十里。”為江上行駛的船只規劃航程提供了依據。三是圖中黃色標簽也為運輸糧食的船只提供航行指引,如:武清縣、河西務附近貼有“糧船由此轉上水,上通州壩,白河棠子最多,糧船防入套子。”這樣的標注更讓我們認為此圖是為漕運圖。明初期,糧食的運輸主要通過海上運輸和陸路運輸,然而海運畢竟存在較大風險,于是明永樂年間便開始著手疏通大運河,這幅水道圖記錄的是清中期人們利用運河水道進行南糧北運的較為翔實的圖畫。

(作者系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編輯:楊嵐

關鍵詞:中國 描繪 古代 長江 運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