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新三生文明是三生文化與耕育文明的融合創新
“新三生文明”(三生文明)是耕育文明、三生文化與耕育三生融合的復合文明,也是中華傳統文明與生態文化的融合提升,內涵和外延包括耕育三生的生產、生活、生態、生物、生存、生命,三生萬物的自然生態、人文生態;耕育文明是在中華傳統農耕文明的基礎上,融合現代文明、生態文明、未來文明等理念后形成的活態復合文明體系,能使農耕文明得到進一步繼承、傳承、發展。耕育術語融合了農耕教育、生態教育、勞動教育,美藝教育、倫理教育,徳智教育等范疇,耕育文明與耕育文化、耕育農業、耕育農法、耕育田園共同形成耕育體系的大家庭。
一.耕育三生是“三生文明”的載體
耕育三生是由新三生、老三生以及原三生(三生萬物)共同組的“大三生”。“新三生”是在生活、生產與生態“老三生”的基礎上,按照新時代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化和要求,不斷融合和提升,逐漸演變成為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新三生”。新三生不是對“老三生、原三生”的替代,而是兼容和并舉。
耕育三生從定義到內涵和外延分成三個層面,每一個層面以“三”為軸線延伸出三個主題,每個主題又進一步拓展延伸出三個分主題。每個分主題都有獨立概念,共同融合組成了“大三生”這個大家庭。第一個層面,是三生理念創立發展的3個階段:1.“原三生”,是二十一世紀(新世紀)前,依托2500年前古文明的道德經“三生萬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理念基礎上建立原生概念;2.新世紀“老三生”,倡導生活、生產與生態的“三生共贏”;3.新時代“新三生”,是現今生物、生存、生命“物命存生”。第二個層面,是三生理念與耕育融合的3個階段:1.耕育田園、耕育農法、耕育康養(健康與素養);2.耕育文化、三生文化、耕育倫德(倫理道德);3.耕育農業、耕育美膳、耕育足跡(大足跡);第三個層面,是三生理念在農文康旅領域擴展和延伸的3個發展階段:1.生態食材、中醫農業、有機質農業;2.農耕文化、生態保育、文旅地標;3.生態餐飲、耕育食德、美食地標。
工業文明雖然代表了是先進生產力,但是這種文明具有無限擴張趨勢的市場和生產要素,充滿追求利潤和財富的不可扼制的欲望,對大自然的破壞與日俱增。耕育文明便是一種和諧的文明。它本質上需要順天應命,需要守望田園,需要辛勤勞作。需要掌握爭取豐收的農藝和園藝;企盼風調雨順,營造人和的環境。耕育文明社會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的“和善”是一個倫理問題,也可用來檢驗一個社會發展階段、一種人類文明道德進步的尺度。
二.三生文明是對耕育倫理、耕育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人類的文明是人類的生存能力(生產力),人類社會的結構關系(生產關系)以及人類文化的總和。人類的文明起源與發展,都是知識的積累和思想的發展下的成績。原始社會人類對自然規律的原始認識,制造了原始的勞動工具,人類歷史的第一次飛躍,從此人與自然形成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個世界。隨后金屬工具的出現和使用,銅和鐵為代表的金屬,表明了人類對自然規律認識的長足進步,同時對人類社會自身的認識也在大幅度的發展著,知識、經驗、思維的提高,心智的成熟,才有各種能力的提高和強大。第三次文明發展飛躍是人對自然和社會認識的文化突破,文藝復興,人權觀念,物權觀念,工業生產和生產的組織,標志著資本文明的誕生。
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蘊含著眾多博大精深的耕育體系思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形成的龐大經濟力量,為建立中國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三生文明”提供了動力。不斷展現出中國文化的思想力和創造力,創建更多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耕育術語體系。在國際上實現中國特色生態文明概念,形成與我國人口、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相適應的文化優勢和影響力。
近年來,我國工業文明的發展對數千年傳統農耕文明和自然生態都有較大的沖擊。目前我們正處在工業文明和向信息時代的進程中,在這一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雖然遠離了農耕文明。仍然要倡導文明在享用工業文明創造的生產力和物質財富的基礎上,一定要保護好自然和生態,盡可能地繼承和弘揚三生文明蘊育的耕育倫理道德和耕育文化。
三.三生文明的歷史與發展歷程
三生文明涵蓋農耕文明、耕育文明,農耕是豐衣足食的前提,而衣食足又是建立一切人類文明的前提,因為農耕,在中國大地,才產生了漢字、國家、冶金術等;形成了農耕文化,并上升到農耕文明。梳理一萬年的農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傳統農業對人類文明的功效突出地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生產工具的發明與傳承;二是農作物的育種;三是物候節氣的利用;四是水的治理與利用;五是一些先進理念與實踐技術的發明創造。
三生文明具備中華文化的特征,以耕牧漁樵為代表的耕育文明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并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耕育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管理制度等,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生態文明理念不謀而合。
四.三生文明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三生文明具有農耕文明基因,本質上是尊重自然、守望田園,勤勞勇敢,順天時、掌地理,掌握農藝和園藝;營造天時地利人和的生態環境。耕育文明具有地域多樣性、民族的多元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中國上萬年的可持續發展的耕育農業歷史,創造了持久的耕育文化。同時,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又豐富了耕育農業的內涵。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雖然歷經自然災害,仍然一直蓬勃興旺,綿延不斷。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離不開耕育文化振興。傳承發展提升耕育文明,走耕育文化興盛之路。豐富耕育術語體系大家庭,激發生態發展活力,既是新時代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更是廣大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求。
五.三生文明促進了生態志愿者生活、消費模式更新
以耕牧漁樵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中華各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并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農耕文明所蘊含的精華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優秀的,例如培養和孕育出愛國主義、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集體至上、尊老愛幼、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節約消費、生態保護等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鑒。
中國數千年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歷史,創造了發達持久和長盛不衰的傳統文化。目前工業文明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拋棄的生產消費方式已經對環境產生了極大損害,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超過功能性消費的炫耀性消費,無故增加了環境的消耗。只有養成尊重自然的自覺意識,培育生態志愿者生態生活方式、生態消費模式,才能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良好的社會基礎,從而更好地保障人們的幸福生活。
六.“三生萬物”是耕育文明的源泉
“三”是具有哲學理念的中國文化數字,老子道德經說:道(全部的自然界宇宙)生一(人類);一生二(能力和關系);二生三(在二的基礎上的認知和思維和文化),三生萬物(文明的豐富和燦爛)。“三生文明”也是關于生命、生活與生態的價值觀,是一種精神高度。它超越于傳統的經濟、社會與政治,使人類回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
生命是人對生命的敬畏,關乎生命信仰的重建。生活是人與社會的對話,生態是人與自然的對話,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注重生命、生活與生態,才能得到“三生有幸”美好而豐富的世界。耕育文化歷經數千年,綿延不絕。天地大義,生生不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三生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弘揚三生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生態家園,就要求我們要倡導耕育文化理念,了解耕育文明發展歷程。新時代,大三生(耕育三生)發展原則就是要通過耕育倫理道德約束,建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生命健康的社會。
七.“三生農業”是“新三生文明”理念在農業領域的體現
“三生農業”是新時代“新三生”和“大三生”(耕育三生)理念與耕育農法、有機質農業在農業領域的融合應用。“三生農業”是生生不息、持續更新提升的農業理念,“三生農業”伴隨著“三生”理念的發展,其內涵從創立到現在經歷了三次更新。第一次是2500年前創立的原“三生農業”,是按照“三生萬物、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理念與有機質農業和耕育農法結合的農業。第二次是在二十一世紀初的“新世紀”,依托生活、生產與生態融合的老“三生農業”。第三次是進入新時代按照新變化和要求,在與新時代的生物、生存、生命融合后的“大三生”(耕育三生)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新“三生農業”。“三生農業”面對經濟和社會層面上農林牧副漁、生態環境、康養文教、餐飲食品等相關方面,追求傳承和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人為基礎。求得自信、自知、自重、自尊, 對“人”的尊重和理解,經得起所有人的考問和認同。世界上人人平等,尊重自然、順應環境;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重建人類互愛、互信,這也是耕育文化堅持不變的信念。三生文明倡導建立新型人與天地和社會關系,培養國民生態健康素養,最終實現人和自然共同健康。(作者孫建系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