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上午,在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聽完有關委員關于“新就業形態”的發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脫穎而出。要順勢而為。要及時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時補齊,在變化中不斷完善。
就業牽動著千家萬戶的生活,是最大的民生。從“六穩”到“六保”,就業問題都居首位,可見做好就業工作至關重要。受疫情沖擊,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劇增,各項指標下行嚴重,許多行業、企業遭受重創,就業形勢嚴峻復雜。但是,危和機總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疫情期間,基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APP、移動支付等新技術的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微經濟等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迅猛發展,催生了大量新增就業機會,催熱了“新就業形態”。
順勢而為,“新就業形態”才能發揮積極作用。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管理師、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自去年以來,我國已經正式發布了兩批新職業。隨著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的大力推動,更多的新職業將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領域涌現出來。“新就業形態”不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機會,還有助于減緩經濟與就業的波動。要積極主動調整應對,充分釋放創新活力,通過培訓促進新工作技能的提升與遷移,鼓勵勞動者參與“互聯網+”就業,讓“新就業形態”茁壯成長。
補齊短板,“新就業形態”才能更好地生長。從固定崗位到靈活工作,從定時定點工作到隨時隨地工作,從單一工作到身兼數職,從勞動關系與雇傭關系到工作關系與合作關系,“新就業形態”改變了傳統的就業方式、就業格局,也存在法律法規一時跟不上的問題,當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問題、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問題等。對此,應當強化問題意識,及時跟進研究,不斷完善政策法規。在進一步加強對非標準就業勞動者的保護、幫助勞動者順利轉換就業形態的同時,確保企業用工需求得到滿足,讓相關部門執法和消費者維權不“難心”。
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疫情之下,“新就業形態”作為一匹“黑馬”迅速“出圈”,創造了大量工作崗位,拓寬了就業渠道,保住了千萬勞動者的“飯碗”,為兜住民生底線、穩住經濟基本盤貢獻了力量。未來,我們應當持續調整和完善相應政策,補短板、促發展,多管齊下為“新就業形態”厚植發展土壤,讓其釋放出更大的發展活力與潛力。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