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同在文藝界別28組,是本屆政協認識的新朋友。因同是無黨派身份,又是博物館的同行,我們常就關心的問題互相探討,聊起來投緣,不久便成了“老朋友”。
今年會議,我們隨各自團隊于19日下午相繼抵達駐地,自然又聚到一起聊一聊一年多的履職情況,聊一聊各自博物館在抗疫中的作為,以及準備提交的提案。聊著聊著,馬院長說了一句不經意的話:“在委員讀書活動中可以說受益匪淺、感觸良多,我這次的提案就是從這里受到啟發得來的。”這話觸動了我的神經。作為今年人民政協報的特邀委員記者,我立刻履行起職責,采訪馬蕭林委員一探究竟。
原來,馬蕭林委員參加了全國政協委員移動履職平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讀書群。委員們達成共識,需要加強對歷史上民族交流與融合的研究,這讓馬蕭林委員有茅塞頓開之感。
考古出身的他對河南這個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中國古代歷史的大舞臺非常熟悉。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包括各時期的遺址和墓葬。如果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對考古出土的不同時期的人骨開展DNA分析,就能幫助我們認識古代的族群流動和民族融合狀況。然而,在全國考古發掘中,這方面很是欠缺,沒有全面采集古代人類骨骼標本。意識到這個問題,馬蕭林立刻行動起來。
馬蕭林首先聯系到河南省文物局、鄭州市文物局等單位主要負責人,提出在河南建立古代人類骨骼標本庫的建議,得到大家一致贊同。
接下來,他又聯絡了河南大學校長,建議在河南大學建立古代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開展DNA分析工作,拓展交叉學科的科研生長點,助力河南大學一流學科建設,也得到積極反饋。4天后,他邀請了河南省文物系統及河南大學相關負責人在河南博物院召開座談會,推動多方利用豐富的人骨資源優勢和學科優勢,建立合作關系。如今,河南大學已將引進和培養相關學科人才納入工作范疇,并籌資1000余萬元加快建立古代DNA分析實驗室。
在河南的初步實踐使馬蕭林委員信心滿滿。這次大會,他帶來了《關于各省加快建立古代人類骨骼標本庫的建議》的提案,希望能夠推動這件事在全國得到開展,用實實在在的行動促進考古工作者對發掘出土人類骨骼的采集,進一步加強對歷史上民族交流與融合的研究。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天津美術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