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5月21日電(記者 王慧文)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讓公眾對健康觀念的意識上升到一個“新高點”。疫情影響下,中醫藥重要性得以提升,大健康產業進入“全民需求時代”,健康養生的觀念早已不再停留于“保溫杯里泡枸杞”的簡單療養……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部主任張洪春,中醫藥文化大會執行主席劉峻杰,北海生巴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薛命雄做客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委員會客廳》,就“發展大健康產業 提高自身免疫力”等相關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出現正氣不足,就會出現陰陽失調,進而引發疾病。”張洪春解釋道,免疫力其實就是中醫所講的正氣,而疾病的發生、發展與正氣密切相關。免疫力低下,抵抗力隨之下降,各種細菌、病原微生物的侵襲就易導致疾病的發生。此外,氣血運行不暢,造成血瘀內生,同樣是致病因素。
劉峻杰表示,正氣充足,能保持身體健康;氣血運轉,是生命力所在。他介紹,中醫所講的病分兩種,一類是“虛”,由元氣虛弱,造成人體器官系統性改變;另一類是“淤”,由淤堵或痰濕存在于人體某個部位,導致局部發病。
“免疫力不單是醫學問題,更依賴于生活方式。” 薛命雄補充道,臨床醫學表明,營養失衡引起的營養不良,或肥胖引發的高血脂、高血糖、胰島抵抗等,都會導致免疫功能低下。
這次疫情發生后,很多老年人,尤其是具有一定基礎疾病的人成為易感人群,發生重癥、危重癥的機會較高,這與免疫力低有很大關系。張洪春認為,免疫力低首先帶來易感問題,感染后繼而發生變化,“如炎癥介質作用更嚴重,導致病情發展迅速,最后發展成為重癥。”
“臨床數據顯示,在疫情防控期間,中醫對患者的有效率在93%以上,這一成績讓中醫藥界都感到振奮。” 劉峻杰表示,在中醫藥治療方案中少不了扶正的藥物,扶正驅邪的中醫理論再一次得到驗證。
如何利用中醫藥提高人體免疫力? “據中醫理論來講,虛則補之,實則泄之。像太子參、黃精、黃芪、枸杞、白術等補益類的藥物具有提高免疫力作用;但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類的藥物就具有抑制免疫力的作用,比如丹皮、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等。”張洪春強調,免疫力是調整出來的,不是補出來的,要因人而異,分清體質。“上火就需瀉火,有虛才能補,只有陰陽平衡才是正氣存內的狀態,食療、藥療只是一方面。”
劉峻杰則認為,疫情讓健康生物醫藥技術也得以大發展,國家在醫藥衛生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大。“注重提高我國健康產業活力,需要企業有更多作為,聚焦中醫藥科研及生物制品研發。”
“對于免疫力低下的人,可以通過食用大健康產品提高自身免疫力。”薛命雄表示,北海生巴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生產、研究螺旋藻和小球藻等微藻領域已有15年。疫情暴發后,為武漢先后三次共計捐助100多萬元的小球藻產品,助力抗疫一線工作者的健康保障。“小球藻是一種單細胞的食物,也是地球上的早期生命體之一,距今已有20億年歷史,其優質蛋白質含量在55%以上,有助于保持免疫系統功能的強大。”
“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還需與地方特色相結合。中醫藥與民族醫藥一起發展。”張洪春呼吁,建設健康中國,要加強科普宣傳,重在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完)
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