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 王菡娟 王碩)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糧食安全成為公眾關心的話題,我們的糧食夠吃嗎?我們的耕地能永保穩定高產嗎?
就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記者采訪了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和業內專家,在他們看來,只有耕地健康,才能得到永續利用,從而保障糧食安全。
土壤越來越“瘦”為哪般?
今年5月,北京經歷了幾次較大范圍的沙塵天氣,這引發了很多業內人士對土壤狀況的擔心。在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鄭學炳看來,“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在‘六保’任務中處于基礎性、前提性地位。而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水平,確保需要時產得出、供得上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其根本在耕地。”
2019年,我國的糧食產量為6.6億噸,已經實現十余年連續豐收,目前正是糧倉廩足。
如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
“一直以來,我們都存在著‘重用輕養’的情況,簡單來說,就是對耕地愛護得不夠。”鄭學炳委員表示。
“雖然我們有18億畝耕地紅線,可是這18億畝耕地的質量都一樣嗎?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閔慶文提出,“就拿黑土地來說,由于長期不合理的耕作和高強度開發,黑土耕層的有機質含量下降了50%~60%,土層平均厚度由50厘米~60厘米下降到30厘米左右,土壤潛在生產力降低了20%以上,而且仍在以年均5‰的速率下降。”同時,在莊稼收獲后,大量秸稈被焚燒或者挪出農田,土壤有機質大幅度下降,變得越來越“瘦”。
“長期過度利用耕地資源,將導致耕地酸化板結、侵蝕退化、農田生物多樣性嚴重下降。”鄭學炳委員補充說。
經過長期發展,我國耕地開發利用強度過大,一些地方地力嚴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嚴重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
“耕地資源穩定可靠保障國家農產品安全生產還有一定差距。”閔慶文委員預計,如果耕地退化趨勢不加以遏制,2030年我國還將損耗約2000萬畝優質耕地。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核心
不容否認的是,我國的耕地資源保護面臨著巨大挑戰,耕地過度開發利用與粗放利用并存,如何破解?鄭學炳委員認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核心。”
所謂高標準農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連片、設施完善、農電配套、土壤肥沃、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耕地。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耕地質量,是 “藏糧于地”的重要體現,也是確保糧食安全、促進農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雖然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已將農田建設職責統一整合到農業農村部門,解決過去‘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問題;但是當前工作推進中仍存在標準滯后、不統一,職能‘整而不合’。”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修松建議,應繼續完善政策,加快構建集中、統一、高效的農田建設新格局。
到基層調研時李修松了解到,要建設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永久性高標準農田,平原地區畝均投入目前至少要3000元,丘陵及山區投入還要高得多。然而現實情況是,按照目前財政補助標準不低于1200元/畝(財政部)、不低于1500元/畝(農業農村部),并不能滿足需要。且兩個部門補助標準尚不統一,給地方財政落實資金增加了難度,也影響了農田提質更新范圍的擴大。
在此前的采訪中,曾有農民向記者描述高標準農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已是一幅現代農業景象。
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黨委書記余留芬介紹說,近年來,貴州大力實施壩區農業建設,明確將對全省坡度小于6度、面積500畝以上的種植土地大壩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資料顯示,到2020年,貴州省將實現壩區平均畝純收入比上年增加15%以上、化肥和化學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化肥農藥利用率不低于40%等目標,力爭將500畝以上壩區建成特色優勢農業高產高效示范區。
如何建?需系統整治和修復
未來的高標準農田如何建,委員們也有話說。
“高標準農田建設也要踐行‘生命體’理念,一片區域要整體規劃,水土流失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河流生態修復、廢棄物處理、溫室氣體控制、草地恢復和管護、農田保護等措施并舉。”鄭學炳委員建議,進一步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中央投入力度,并創新籌資方式,撬動更大規模的社會資本投入,有效解決好“錢從哪里來”問題。
對此,閔慶文委員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健康產能,源于生態良田。耕地也要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整治和修復。”他表示,“要做好農田基本生產能力的調查和規劃,這應該包括土壤的生產能力,也包括當地的氣候資源問題,即光、溫、水的配合能力。”
李修松委員表示,要進一步整合歸并管理職能。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機構改革的決策部署,將發展改革部門農田建設管理職能統一歸并到農業農村部門,真正變“五牛下田”為“一家統管”,實現項目管理一個政策、任務布置一個口子、資金下達一個渠道,加快構建集中統一高效的農田建設新格局。
“應加快進一步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耕地保護過程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并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框架下進一步規范耕地保護。比如在標準體系上,按照最新需求加快修訂《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并針對我國地形地貌復雜、農業生產耕作方式多樣的特點,分區域、分灌溉類型制定不同標準;在投入方面,統一農業農村部門與財政部門的投資標準要求,進一步提高標準,逐步形成投入合理增長機制。”李修松委員說。
編輯: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