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 爭鳴
《老子》的文眼
近幾日,在“國學讀書群”跟學陳霞委員講讀《老子》,正琢磨著“道”“無”“有”三個范疇的關系。當然,“道”為根本,它包含“無”和“有”,但怎么包含、如何統一?還得從《老子》說法中找線索。
老子說“有生于無”,也說“有無相生”,還說“同出而異名”,前二者還不一致,若陷入“無”“有”不能自拔,就仍屬井底觀天。須識得“道”。
重讀《老子》,覺得第四十章是“文眼”,前兩句便“兩論”均收其中,對理解全篇起著承上啟下、承前啟后、承道啟德的作用。
首先是“認識論”:即“反者道之動”。
既然那個“常道”“不可道”,便意會就是。但“常道”的運動規律需要把握。什么規律?一語道破:“反者道之動”。一切事物都在向它的反面運動轉化。這是讀《老子》感覺它最深刻、最受震撼的地方。既然如此,“有無相生”、“有生于無”便順其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更不在話下。雖然文中沒說過“無生于有”,但按照“反者道之動”的認識,“無生于有”,不言而喻也在大道之中。否則,就中斷了大道周而復始的運行,反落入單向機械的窠臼了。
其次是“方法論”:即“弱者道之用”。
人如何學習運用大道運行規律?方法上就是做出“弱者”的選擇,因為“柔弱勝堅強”。于是“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惡”等等,成為“德者得之”的主要啟示,也由是展開《老子》下半部“德經”部分。
一章居中,牽出“兩論”“兩經”,如此了得,不是做活全篇的文眼嗎?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老子 文眼 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