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公筷公勺”上桌難在哪?——長沙市部分餐飲場所見聞
新華社長沙5月10日電(記者 劉良恒)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提倡使用公筷公勺蔚然成風。近期,記者在長沙市走訪時發現,部分餐飲場所仍未提供公筷公勺;有些餐飲場所盡管提供,但食客使用情況并不理想。
“五一”期間,記者與朋友前往長沙市一家老字號餐廳用餐,看到桌上擺放的臺卡上印著“請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議,但店家給每位食客安排的餐具卻只有一碗、一勺、一筷、一杯,服務員端上桌的菜碟、湯碗等餐具里也沒有公筷公勺。
記者在這家餐廳發現,大多數食客是用自己的筷子夾菜,直接往嘴里送。朋友認為,有些食客可能也想用公筷公勺,但是礙于情面或怕引起同桌用餐人反感,可能不好意思要求上公筷公勺。
也有部分餐廳積極嘗試讓公筷公勺上桌。“疫情發生后,從恢復營業開始,我們就主動推廣公筷公勺。每個餐位上放兩雙顏色不同的筷子,一雙專門夾菜,一雙用來吃飯,每道菜的餐具里都放公勺。”長沙市岳麓區佑母塘路上一家海鮮餐廳的工作人員曾德勇對記者說。
曾德勇告訴記者,部分食客缺少用公筷公勺的意識,對公筷公勺視而不見;有的食客吃著吃著就把吃飯的筷子和夾菜的筷子弄混淆了。
長沙餐飲業從業者趙婷說,圍桌共餐在中國歷史悠久,絕大多數中國人從小就這樣吃飯,想讓大家短時間內理解接受并改變絕非易事。
“目前屬于倡議性質,疫情發生到現在不過三四個月,一些餐飲企業推廣公筷公勺效果暫時不理想,這也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曾德勇認為。
長沙市一些餐飲從業者認為,推行“餐桌革命”,餐飲企業、行業協會和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合作,積極作為。推行“公筷制”需要持之以恒,促使廣大市民在思想上真正認可。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李萍指出,剩菜“打包”理念傳入內地,一開始也不被人們認可,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這一理念如今已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推廣“公筷公勺”不能急于求成,但也要避免疫情結束后就不了了之。
“可以考慮出臺部門規章和行業規約,敦促餐飲企業積極推廣公筷公勺。”李萍說,“也可以通過設立‘全國公筷日’、開展健康主題教育等舉措,努力營造‘人人用公筷’的社會氛圍。”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公勺 餐飲 公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