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畫界畫界
周春芽大型個展“東南形勝”在龍美術館舉辦
2019年10月26日至2020年1月5日,龍美術館(西岸館)推出了周春芽大型個展“東南形勝”,由龍美術館館長王薇擔任策展人,漆瀾擔任學術顧問。展出作品包括周春芽近期新作、手稿、記錄影像,以及由劉益謙、王薇夫婦收藏的藝術家1978年至2013年間創作的多個系列代表作。
太白山圖(布面油畫-四聯畫)250x1200cm 2019年/周春芽
周春芽,1955年生于重慶,1982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1988 年畢業于德國卡塞爾美術學院自由藝術系。在四十余年的創作實踐中,周春芽以油畫、素描、雕塑等形式不斷尋求變化與突破,1990年代初開始的“石頭系列”,將中國傳統文人山石元素賦予新表現主義色彩,形成個人藝術風格。2005年前后開始的“桃花系列”是藝術家最著名的系列作品之一,抒發藝術家嶄新的心境和對生活與藝術的憧憬。近年來的新作反映藝術家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持續研究與新的感悟,對“元四家”之一王蒙的作品尤其充滿熱情。本次展出的三組新作,《太白山圖》(四聯畫)、《具區林屋圖》(組畫))、《丹山瀛海圖》(組畫),便是留意于王蒙的語言研究、帶有強烈的實驗性質的作品。這三組作品皆以王蒙原作的衍生地點的實景為造境藍本,在語言上與王蒙形成微妙的互文關系。在《具區林屋圖》(組畫)中,周春芽借用了王蒙《具區林屋圖》迫塞滿密的經典范式,強化了形感和結構秩序。他顛覆了文人內向、矜持的語感,筆觸顯得率真、任性甚至頑皮。而《太白山圖》則是藝術家關于自我身世的自傳性質的作品,更是他關于自身文脈和藝術旨趣的巧妙托喻。圍繞《太白山圖》,藝術家的創作手稿、記錄影像,也將同步呈獻給觀眾。
剪羊毛(布面油畫)167.5x234cm 1981年/周春芽
本次展覽展出16組由龍美術館創始人劉益謙、王薇夫婦收藏的周春芽作品。這批作品是首次集中呈獻給觀眾,主題廣泛而豐富,囊括了周春芽自1978年以來的多個系列代表作:重慶系列(《重慶》《碼頭》)、藏族題材系列(《剪羊毛》《十二月》《若爾蓋草原》)、山石系列(《紅石》《山石圖—紅石》《石頭與雜草》《石頭系列》)、太湖石系列(《太湖石》)、桃花系列(《桃花》《大喬小喬》《春桃》),等等。觀者將直觀地體會到藝術家四十余年的不斷探索與嘗試,在回望其創作歷程的同時,分享其創作的激情與喜悅。
丹山瀛海圖-石綠(布面油畫)170x300cm 2019年/ 周春芽
漆瀾評周春芽
在春芽的歷史觀中,沒有固定的錨點,更沒有正統概念,他更相信靈感和熱情,而對先驗的理論或假設的邏輯缺乏興趣。他對歷史的關注更多是靈感式的頓悟,是審美的,而非邏輯分析和價值皈依。他的好古不是留戀于古老趣味的復古,而是相反,是與古人的抗辯。他曾對我說:“沒有正統和復古的背景,這正是現代繪畫的最大貢獻和進步。”他對歷史的追憶,不是撤退,而是在歷史中去直面沉重的壓力,甚至是,在歷史壓力之下,把自己逼迫到無路可退的境地,從而破釜沉舟、孤注一擲—絕非尋求安全,而是放膽豪賭。
歷史內容在春芽的腦海中不是歷時性的序列,而是共時性地懸浮在一個開放無邊的空間中,如星漢無涯的太空,他自由地從一個星球飛向另一個星球。這種思維特點在他的畫面空間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盡管早年接受了嚴格的板塊和結構訓練,但他最享受的空間仍然是開放自由的散點式的空間,并認為這是中國書寫語言最為精髓的空間表現智慧。書寫性的繪畫語言與象形文字是胎息相通的孿生兄弟,圖形的書寫與語言文字的書寫有著內在的基因聯系,這是母語一般強大的傳統—這正是春芽認為的最重要的傳統。
具區林屋圖-墨池(布面油畫)250x380cm 2019年/ 周春芽
自2010年以來,春芽一直注重對王蒙和石溪的筆墨研究,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將這些靈感令人難以置信地轉化成了妖冶的桃花和神奇的園林景觀。春芽從不簡單地挪用表層圖式,對傳統資源,他一直有一種生猛而出人意料的改造能力。他沒有迂腐的考據意識,但有敏感的現場意識。他曾告訴我:“我們的價值,不是繼承了什么,而是證明了有價值的東西,仍然能承載我們的激情。”近年來,春芽對王蒙燃起了熊熊的熱情,《太白山圖》《具區林屋圖》《丹山瀛海圖》《青卞隱居圖》《花溪漁隱圖》《秋山草堂圖》……他與這些經典朝夕相處,竟日流連。說實話,他的較真勁兒和對實驗的執行力,讓我這山水科班出道的反倒生出了臨淵羨魚之嘆。
2019年5月,我們一起去寧波天童寺,他實地踏訪了王蒙《太白山圖》劇跡衍生之地,并開始全身心地計劃著自己的《太白山圖》。在他眼中,王蒙的魅力不是來自語言風格和形式層面,而是他作品中蘊藏的那種深深沉浸的現場關照和高妙的表現智慧。這種沉浸感召喚著他的內心沖動,要親自去驗證六百多年前的現場,尋找到自己視覺和內心的服帖。
具區林屋圖-乙(紙本丙烯)180x110cm 2019年/ 周春芽
春芽挽著88歲高齡的母親走在太白山的松徑上,在他臉上,我分明看到了那種天真的興奮,見他開心地笑道:“這是我母親的老家—外婆家—嘿嘿,我曉得咋個畫了。”他轉過身對他母親說:“我要把你、把外婆、爸爸、冬苗和夏紅—把我們全家都畫進去。”在那一刻,他腦海里其實就萌生了與王蒙對話的機關,或一個契機,而王蒙的太白山,僅僅是他借題發揮的由頭。在春芽看來,最好的語言具有一種如母語般的親切感。
在這張巨大的作品(《太白山圖》)中,他壓縮了場景的細節,對現場物象進行了適合書寫的改造,形廓簡明,秩序井然。構圖分為四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是獨立完整的敘事情節,將母親的少年、青年、老年和家庭身世的敘述劃分成四幅緊密連屬的畫面。這也是他向母親的獻禮,當然,更是他關于自身文脈和藝術旨趣的巧妙托喻。
豫園一景(布面油畫-雙聯畫)280x360cm 2012年/周春芽
在新作中,可以看到春芽筆性的一些轉變,行筆速度更加沉穩,色層如積墨一般層層疊加,非常注意筆觸之間的錯落揖讓。2018年冬,我們一起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看“四王”展覽,他站在一張王原祁仿王蒙山水前看得入神,似乎是自言自語:“慢下來是一種功夫,感覺快的其實要慢,金剛杵力大無窮。”書寫不是制造肌理,而是力量、速度的高效控制。即使是可以使用薄油靈巧地進行烘染的背景和負空間,他也盡量用帶有摩擦感的筆觸去書寫出來。在新作中,收斂了流暢、帥氣的用筆,盡量樸素沉著。當然,他細心尋找與王蒙語言的對應邏輯,與王蒙的《太白山圖》在語言和形式上形成一種若即若離的互文關系。但細心人會發現,他對王蒙的圖式形態、質感、色彩進行了逆向的解構。更重要的是,他是敏感地面對一個直覺的現場,遠比津津樂道于筆墨考據高出一竿頭。
太白山圖(局部,布面油畫)250x1200cm 2019年/ 周春芽
與前幾年的園林作品相比,春芽在色彩上也做了新的嘗試。新作大量采用低價色和灰色,更注重厚薄對比,材質飽和度也控制得“惜墨如金”,先前的刺激色感也有所收斂,氣質更趨于含蓄內斂。春芽對色彩、空間和平面結構下足了功夫,跳躍、擰曲的筆觸,加上補色反差,使畫面顯得透明、斑斕、光彩照人;利用陰陽反襯,巧妙地表現了光感,畫面散發出一種柔和、泛漫的光感,不確定的光源使場景更顯神秘宏大。春芽不喜歡過于實事求是的直白景觀,一直重視內心視覺,更注重離形得似,對現實場景的超越和形而上的轉化才是他的修辭目的。那些看似近乎涂鴉的筆觸,全是從現場中一步步推演而來的,全是從現場中抽取而來的具體物象高度符號化的痕跡。他有意打破傳統書寫點線的孤立和分割感,不用圓錐中鋒的筆觸,而是用粗大如帚的刷子,正、側、順、逆變換不定,筆觸更趨雜沓;以大馭小,愈是細微,愈是用大筆揮策而出,大匠運斤,腕底生風,整個畫面彌漫出一種雄闊蒼茫的氣象。
石頭與雜草(布面油畫)149x119cm 2000年/周春芽
語言本身就是思想,語言的魅力不是外在的炫耀,而是內心真實的樸素顯現。春芽從不拘執于局部的精致和完整,對光滑和流暢也具有先天的抗拒。在他看來,這個世界,已經不缺少甜美和完整的景觀圖像,缺少的是—直指人心的樸素力量。
以上文字節選自《漆瀾<周春芽:東南形勝>》
責任編輯:張月霞
編輯:畫界
關鍵詞:春芽 周春 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