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凝心聚力啃下“硬骨頭”

2020年04月27日 15:51 | 作者:鄭穎 | 來源:江西日報
分享到: 

凝心聚力啃下“硬骨頭”——江西7個貧困縣脫貧退出的特色做法綜述

4月2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于都縣、興國縣、寧都縣、贛縣區、鄱陽縣、修水縣、都昌縣7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省25個貧困縣全部脫貧退出,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最后一批脫貧退出的貧困縣,這7個縣的貧困面積更大、貧困人口更多、貧困程度更深,但各地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縣之力推動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因地制宜出實招,攻堅克難出實效,堅決啃下“硬骨頭”,走出了一條條脫貧攻堅的特色之路,奏響了一支支決勝脫貧、小康可期的奮進曲。 

現在,本報集中推出7個貧困縣脫貧退出的特色做法和經驗,以饗讀者。

于 都 精準施策優服務 健康扶貧暖人心 

于都縣以實現群眾“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為目標,在“保、提、優、救、防”五個方面狠下功夫,扎實有效地解決全縣貧困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健康扶貧取得較大成效。政策實施以來,共補助住院貧困患者13.89萬余人次,報銷總費用約5.77億元,實際補償比例為90%,

注重一個“保”字,不斷加大醫療保障力度。為保障貧困群眾看得起病,降低群眾看病就醫負擔,該縣構筑了基本醫療、大病保險、商業補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四道醫療保障線”和健康暖心工程醫療救助。實現城鄉基本醫保政府全代繳、大病保險政策全傾斜、補充保險全覆蓋、醫療救助全納入、健康暖心全兜底,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看不起病的問題。

強化一個“提”字,切實提高群眾治療水平。狠抓基礎設施、人才隊伍、醫療技術建設,每年遞增式投入衛生事業經費,打破常規,創新人才引進模式,實行縣級公立醫院自主招聘二本以上(含二本)醫學類畢業生,拓寬人才培養途徑,與一批國內知名的大型醫院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

追求一個“優”字,著重優化醫療服務流程。全面實行“先診療后付費”,開展一站式即時結算,開通慢性病認定綠色通道,最大限度方便群眾看病報賬,解決報賬多頭跑、手續繁雜等問題,讓貧困群眾能夠放心住院、安心治療。

牢記一個“救”字,全面落實大病救治政策。由縣衛健委、縣醫保局、縣扶貧辦等部門牽頭,加大對30種重大疾病救治政策的宣傳力度,讓城鄉貧困人口重大疾病患者全面知曉救治政策和申辦流程,解除患病家庭后顧之憂。

突出一個“防”字,全力抓好疾病預防工作。建立防病致貧機制、疾病預防控制機制,持續推進健康促進,實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嚴格落實健康扶貧網格化巡訪工作,充分發揮家庭醫生“健康守門人”的作用,提升群眾健康素養水平。

興 國 開辟綠色通道加快脫貧攻堅項目建設 

針對脫貧攻堅項目數量多、時間緊的情況,興建縣創建了扶貧項目實施“綠色通道”,有效解決了項目推進慢、資金撥付慢的問題,切實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此舉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向全省推廣,規范脫貧攻堅項目招投標程序。

明確項目計劃。項目安排上,瞄準貧困村退出和貧困戶脫貧要求,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產業發展、貧困村退出9大指標等先后順序安排落實項目。由各鄉鎮根據脫貧攻堅工作實際,組織各個村小組召開戶主會,村一級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貧困村、貧困戶需要建設的脫貧攻堅項目,公示后報鄉鎮審核確定項目上報,再由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審定納入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管理,年度項目計劃從項目庫中提取項目。

明確資金整合。創新建立“兩個池子”,即明確統籌整合財政涉農扶貧資金項目計劃、項目實施責任單位,建好“項目池”;在縣扶移辦設立“統籌整合財政涉農扶貧資金核算專戶”,建好“資金池”。“資金池”與“項目池”相對應,實行“兩級撥付”,先由縣財政局將統籌整合范圍內的各級財政涉農扶貧資金統一撥付到“資金池”;再從“資金池”撥付到項目實施責任單位,項目竣工驗收后,由各項目實施責任單位直接撥付到施工主體,真正實現了“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

明確招標程序。出臺《興國縣政府性投資脫貧攻堅工程項目招投標工作暫行規定》,規范政府性投資脫貧攻堅工程項目招投標程序。在資金撥付程序上,實行項目責任單位負責人負責制,由項目責任單位完善相關驗收資料,把好項目實施質量驗收關,項目責任單位主要負責人簽字審批后就直接撥付到施工主體。

寧 都 “五黃一白”產業惠及千家萬戶 

近年來,寧都縣按照產業扶貧“五個一”扶持模式要求,通過“一領辦三參與”,堅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長短結合的原則,著力推進“五黃一白”(黃椒、黃雞、黃橙、黃茶、黃酒、乳業)特色產業,累計帶動1.8萬戶貧困戶增收。

蔬菜產業“七統一分”模式。以“寧都黃椒”為代表的設施蔬菜,通過實施“七統一分”(即統一基地規劃、統一建設大棚、統一設施配套、統一政策扶持、統一種植品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市場銷售,分戶經營管理)發展模式,在“搭建平臺、完善體系、品牌拓展”上持續發力,建立產前選好人、挑好地、搭好棚,產中定好種、控好病、種好菜,產后打好牌、牽好線、賣好菜的產前產中產后“三個三、九個好”服務體系,堅持全產業鏈,全流程參與、指導、監管,推進蔬菜產業快速、高質、高效發展。

黃雞“五統一分”模式。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養殖戶”“公司+合作社+基地+養殖戶”“飼料經銷戶+農戶”等方式,公司(合作社)、飼料經銷戶與貧困戶簽訂合同或協議。通過統一提供雞苗、統一提供飼料、統一提供藥品、統一提供技術支持、統一提供收購訂單,由貧困戶“分戶養殖”,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貧益貧效果較為明顯。截至2019年底,寧都黃雞養殖規模達9000萬羽,聯結帶動貧困戶5680戶,戶均年增收約1.2萬元。

臍橙產業“千家萬戶”模式。出臺《關于加快臍橙產業發展的決定》等文件,制定資金扶持等系列政策措施,采取“政策驅動、干部幫扶、能人帶動、示范引領”的模式,按照“統一規劃、連片開發、適度規模、分戶經營”的原則,引導千家萬戶參與臍橙產業開發,實現穩定增收致富。

突出地域特色,黃茶、黃酒產業穩步發展;實施“三產”融合,建成集奶牛養殖、現代農業種植和觀光旅游為一體的新興乳業項目;大力發展油茶、白蓮、煙葉等產業,凸顯了帶貧益貧成效。

贛 縣 “任務清零”與“成效鞏固”雙輪驅動 

贛州市贛縣區堅持“任務清零”與“成效鞏固”雙輪驅動、穩定脫貧與防止返貧“一起抓”,確保脫貧質量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發展產業穩脫貧。贛縣區落實“五個一”產業扶貧機制,壯大油茶、臍橙、蔬菜、甜葉菊等主導產業,截至2019年底,全區發展油茶29萬畝、臍橙10萬畝、蔬菜9.5萬畝,產業覆蓋率達73.89%。特別是發揮贛南臍橙、銘宸蔬菜、“五云橋”蔬菜等品牌的帶動作用,讓群眾多渠道參與產業發展,臍橙、蔬菜成為群眾的“脫貧果”“致富菜”。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就業扶貧車間、勞動力轉移就業、就業技能培訓、“雨露計劃”等措施,幫助有就業能力和愿望的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全區實現貧困勞動力就業2.89萬人、就業率72.06%,貧困戶覆蓋面87.91%。

健全機制防返貧。聚焦“兩不愁、三保障”,開展脫貧成效“回頭看”普查行動,確保村村交賬、戶戶過硬,完善脫貧成果回查監測機制;加強村莊整治、基礎設施、易地扶貧搬遷等項目的后期管護,完善扶貧項目運維管護機制,確保持續發揮作用;為全區農業人口購買防貧責任險,建立防貧保險制度;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臺針對性扶持政策,開展“雙幫扶雙提升”工作,確保收入不減,不因疫致貧返貧。

志智雙扶添動力。贛縣區扎實推進感恩教育,開展“黨旗引領·五星創評”活動,讓貧困群眾有標桿、有激勵、有約束;常態開展“鄉村夜話”活動,面對面聽取意見,實打實解決問題;扎實開展贛南新婦女運動,組建320支巾幗志愿者隊伍,帶動農戶開展鄉風文明、搞好清潔家園。困難群眾與黨和政府同向發力,才能走出觀念上的貧困、激發“我要脫貧”的動力。

鄱 陽 推行“五包”脫貧法 合力攻堅奔小康 

鄱陽縣以脫貧攻堅工作統攬發展全局,緊扣“六個精準”要求,積極探索并推行“五包”脫貧工作法,即單位包村、干部包戶、產業包扶、政府包底、社會包助,聚集各方力量和各種資源合力攻堅,如期完成減貧脫貧任務。

單位包村。全面實行單位包村責任制,組織了172個縣直單位和上級下派的68個幫扶單位,與全縣162個“十三五”貧困村全面結對。各幫扶單位派駐了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提供資金項目幫助和智力支持,幫建強村“兩委”班子、幫制定脫貧規劃、幫提升基礎設施、幫發展脫貧產業。干部包戶。全縣按照“86432”分配原則,組織12369名各級干部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對幫扶。包戶干部充分利用自身的人脈、資源、社會關系,為包扶戶在獲得政策、信息、生產生活資助等方面提供幫助,找準脫貧工作突破口,保障貧困戶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產業包扶。按照“因村規劃興產業、一村一品創特色;因戶施策精準扶、一戶一業促增收”工作思路,結合本村本戶實際,制訂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產業扶貧措施,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組織、致富帶頭人、經紀人與產業基地的紐帶聚合作用,確保產業穩步發展,貧困村和貧困戶穩步增收。政府包底。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對“無力脫貧,無業可扶”的失能弱能對象,做到政府財政兜底。提高低保、特困供養等政府保障標準,加大醫療保障和保險救助力度,加大對因學、因病、因殘致貧的貧困戶支持力度,適時出臺特惠政策,分門別類提高扶持標準。社會包助。動員本縣各類企業、非公有制集體組織、專業合作組織、企業能人,就地、就親、就情參與全縣結對幫扶精準扶貧工作。積極倡導“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全民公益理念,鼓勵企業、社會、個人伸出援手、奉獻愛心。

修 水 搬出深山“幸福來”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修水縣境內四周群山環繞,北有幕阜山,南有九嶺山,從四周向中心依次是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形。根據特殊的地理環境,修水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任務,大力實施產業脫貧,讓搬遷群眾發展有基礎、增收有保障、致富有路子,切實做到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該縣堅持“安居與樂業并舉,搬遷與脫貧同步”原則,全縣共建設集中安置點141個(其中縣城園區1個,集鎮21個,中心村或其他行政村119個),完成搬遷4283戶16741人(其中建檔立卡戶2953戶10844人,同步搬遷1330戶5897人)并已全部入住。

鎖定“五區”“六難”,確保搬得出。聚焦山區群眾生存狀況“六難”:行路難、就學難、就醫難、耕作難、增收難、娶妻難,鎖定“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五區”,即深山區、庫區、地質災害區、生態保護區和水源涵養區,采取整體移民搬遷和易地扶貧搬遷“兩輪驅動”辦法,同時大力推進安居工程。

實現“五通”“五化”,確保穩得住。每個移民安置點,全面完成通路、通水、通電、通訊、通網絡“五通”,硬化、凈化、亮化、綠化、美化“五化”的任務,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齊全。采取縣城園區、集鎮、中心村和扶貧新居四種安置路徑,讓具備一技之長的搬遷進城進園,讓想在集鎮發展的搬遷進集鎮,讓沒有離鄉意愿的搬遷進中心村,讓沒有建房能力的對象進行扶貧新居安置。

實施“五有”“三業”,確保逐步能致富。通過產移結合,以產促遷,重點實施“五有”,即“一點有一個理事會、一點有一項脫貧主導產業、一戶有一人穩定就業、一戶有一個生活小菜園、一點有一個公益性墓地”工程,通過幫扶就業促進增收,鼓勵自主發展產業,增加資產性收益,讓搬遷農戶實現“有家業、有就業、有產業”目標。

都 昌 消費扶貧“六種模式”方興未艾

都昌縣有82.6萬人,是人口大縣,也是消費大縣。該縣立足實際,結合政策,在消費扶貧上進行了有益有效的探索,形成了獨具都昌特色的消費扶貧模式,較好地促進了貧困戶增收致富。

食堂購銷模式,把農產品送進機關食堂。運用政府采購政策,著重在農產品以購代捐上做文章,以貧困村為單位,由當地產業大戶牽頭,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吸引貧困戶入股或者務工,與當地單位食堂簽訂合作協議,政府機關食堂帶頭采購農產品。餐飲消費模式,把農產品送進餐飲企業。推動地方知名餐飲連鎖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合作共贏,打響了綠色產品的消費品牌。校地合作模式,把農產品送進大學校園。結合招商引資,把目標瞄準消費相對集中的省內高校院所,不僅有效解決了扶貧產業中蔬菜銷售的渠道,更堅定了產業市場的發展信心。超市對接模式,把農產品送進大型超市。充分發揮水資源優勢,發展市場前景好、特色鮮明的水產養殖業,與中國水產學會、江西水產學會共建江西省首個水產科技服務站,通過建強基地、成立合作社,提高水產品銷售組織化程度,又通過加強農超對接,使水產品質量和市場都得到穩定的保障。活動展銷模式,把農產品送進千家萬戶。充分利用重大節假日,舉辦或參與各類展銷活動,搭建農產品供需對接平臺,幫助貧困群眾推銷農產品。電商營銷模式,把農產品送進網絡平臺。充分發揮網絡平臺的作用,堅持線下銷售與線上營銷相結合,積極探索電商扶貧新路徑。以網絡直播的創新形式,推介農特產品,大力鼓勵涉農企業拓展電商銷售,同時,還利用當下流行的“抖音”短視頻平臺,以第一書記代言的形式推銷農產品,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凝心聚力啃下“硬骨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