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當“報復性消費”遇到“報復性漲價”
這幾天,多地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反映海底撈門店菜品價格上漲。對此,海底撈承認得很痛快:漲價屬實。海底撈公共關系科回應多家媒體稱,由于疫情和成本上漲,公司調整了部分菜品價格,整體價格上漲幅度控制在6%,各城市實行差異化定價。(4月7日《界面新聞》)
疫情雖然未結束,但明顯好轉,餐飲行業也早就重新啟動,且日趨火熱,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一些餐飲企業開始“報復性漲價”了,這讓消費者手足無措。與此同時,“疫情之后,你會理性消費還是報復性消費”的討論成為各大社群平臺的熱門話題。當“報復性消費”遇到“報復性漲價”,結果會是怎樣呢?
餐飲企業有漲價的理由。因為疫情的關系,損失可謂巨大。中國烹飪協會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春節期間93%的餐飲企業選擇關閉門店,損失慘重。相比去年春節78%的餐飲企業營業收入損失達100%以上;9%的企業營收損失達九成以上。眼下漲價的不止海底撈一家。同樣身為明星企業的西貝近日也被發現菜價上漲。顯然,海底撈們正摩拳擦掌,要把疫情下的損失賺回來——既然客流量減少了,那就提高客單價。
漲價雖然有千種理由,但決定還是在消費者手中。去飯店消費顯然不是“剛需”,不用咬牙也是能夠挺過去的。當然,如果“報復性漲價”遇到“報復性消費”時,消費者是否毫不在乎?有分析認為,不排除少數經濟能力較強的群體,會在疫情解禁后進行報復性消費。但整體而言,報復性消費狂潮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最關鍵的原因是,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大多數人會謹慎安排自己的消費支出,選擇為未來多存儲資金,而不是報復性消費。“比起報復性消費,我更需要報復性存錢。”這已經成為疫情后大多數90后的共識。
在消費者不變的情況下,漲價的確是能夠加快減少損失的好辦法。可消費者是理性的,疫情也給許多消費者的經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面對“報復性漲價”,自然而然地會選擇用腳投票。餐飲企業不能只看到漲價帶來的益處。漲價從來都只是猛藥,而不是良藥。況且,漲價的餐飲企業也不只能走漲價這一條路。這兩家漲價的餐飲巨頭都獲得了“輸血”——2月浦發銀行北京分行即完成核批西貝餐飲授信額度5.3億元,其中1.2億元流動資金貸款已到賬;而海底撈也從中信銀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銀行獲得信貸資金21億元。相比其他同行,這兩家的現金流情況尚好。
當“報復性消費”遇到“報復性漲價”,可想而知,會是兩敗俱傷的結局。消費者是理性的,餐飲企業也不能頭腦發熱,多些理性定價,少些報復性漲價;多些理性消費,少些報復性消費,一切都會將向美好的方向發展。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漲價 餐飲 報復性漲價 消費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