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萬眾一心戰疫必勝>委員在疫線 委員在疫線
拱手之間 有“禮”有“距”
——寧夏6名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倡導拱手禮儀
人民政協網寧夏4月2日電(記者 范文杰 實習記者 張倩)4月1日下午剛上班,記者在寧夏政協機關樓道里碰到自治區政協機關黨委調研員段惠然,她雙手抱拳向記者行了一個拱手禮,記者好生詫異。
仔細回憶,近段時間“見面拱手”以表問候,似乎已成為自治區政協機關防疫新“標配”。
經打聽,源頭是自治區政協六名委員杜正彬、楊學林、羅萬里、鄭忠安、儲建平、童安榮聯名提出的《關于倡議恢復中國傳統拱手禮儀》提案。
“‘新冠’疫情悄悄改變了大家的生活習慣,也改變了打招呼的方式。碰腳替代握手、見面先擊肘……各種‘花式’禮儀在全球流行。”自治區政協人口資源與環境委員會主任杜正彬委員說。
資料顯示,一雙未清潔的手上有80萬個病菌,平均每只手上攜帶150種病菌。握手會傳播一些疾病,如流感、梅毒、手足口病、胃腸道疾病等。
握手禮儀是否還有其他方式可以代替?在不交叉感染的同時達到禮儀效果呢?
“其他國家可能很難找到,在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絕對沒問題。可以發揚中國傳統的拱手禮儀。”杜正彬委員的提議,引起數人共鳴。其中,自治區政協委員楊學林尤為贊成。
楊學林委員說:“中國是禮儀之邦,拱手禮是我國最具特色的見面問候禮儀。如果說握手是洋為中用,那么可以讓拱手禮儀古為今用,不僅落落大方、彬彬有禮,而且健康衛生。”
一起聯名提出建議的自治區政協委員儲建平也第一時間響應。他認為,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一的拱手禮,不僅能夠體現中國人文精神,而且是一種最恰當、最得體、最莊重、最具分寸的禮儀,更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我們可以接受源自西方的握手禮儀,可以根據不同禮儀需要(如外交)有選擇地使用,但是更應該繼承好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恢復拱手禮儀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六位委員達成一致意見。
“我們共同倡議恢復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拱手禮儀,并規范動作要領。建議首先由國家公職人員帶頭,在重要會議、重大活動和日常生活中公開使用,倡導和引領全社會逐步恢復,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委員們說。
結束采訪,記者與杜正彬、楊學林兩位委員不約而同地做了一個“拱手禮”。有“禮”又有“距”,甚好。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