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穩“三農”基礎,穩經濟大局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已經構成全球大流行,很多國家采取宏觀政策應對危機。從種種表現來看,疫情實質上正在改變世界經濟局勢和市場預期,并可能對中國與外向型經濟有關的制造加工、商貿旅游、金融投資等造成一定影響,這要求我們對疫情可能引發的全球化危機做好充分準備。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來自外部的沖擊導致外需陡然大幅下降,中國是如何化危為機的?除人們普遍總結的政策措施之外,還有兩條容易忽視的重要鄉土經驗:一是農民工返鄉,靠鄉村基本建設吸納大量就業,保證了社會的相對穩定;二是鄉村初步實現“五通(水電路氣+寬帶)”有效支撐“家電下鄉”政策,變外需為內需。2009-2012年,靠著鄉土社會巨大的人口承載力、商品購買力和投資吸納力,中國經濟不僅很快呈現“V”形反彈,而且成為全球增長的發動機。
總結過往經驗,加強全球化經濟危機軟著陸的鄉土基礎,可以使目前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宏觀調控政策更有側重和效率。
一是基礎建設應重視投向鄉村。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已成為各界共識。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三農”領域內有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8個方面短板要補,鄉村還有很大的建設空間。此舉既能解決部分農民工失業問題,還可以奠定鄉村創業基礎,充分活躍農村經濟,對于實現年度脫貧攻堅任務也有較大正向作用。
二是提振內需須高度關注農民消費增長潛力。近年來農民收入有了較大提高,只要措施得當,農民消費增長空間較大。如果外需降低,不如把財政補貼和出口退稅等優惠政策用在激活農民消費,既能維持企業運轉和降低失業率,也能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地。
三是鄉土社會具有生態產業化的廣闊空間。中國一大優勢就在于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回旋余地,必須把握這個優勢的鄉土內涵:占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大多數的鄉村中,絕大部分生態空間資源尚未實現價值化,存在資本深化的投資價值。當前,生態文明已成為國家戰略,追求清潔干凈的水、土壤、空氣,實現寧靜健康的生態生活已成為城里人的美好向往,這就讓鄉土社會“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成為非常有價值的投資領域。
四是把社會創新能力引入“三農”領域。當前面臨地方財政支出能力受限和經濟下行壓力,“三農”領域中傳統“一產化”發展方式難以為繼。針對發展困局,一方面必須貫徹中央提出的城鄉統籌戰略,注重要素市場的統一,調動社會參與鄉村發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注重鼓勵市民與農民結合參與鄉村“三變”改革,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以“三變”改革重構新型集體經濟,吸引市民參與鄉村振興,實際上也是創新方式推進鄉村生態價值轉化。
總的來說,面臨復雜多變的全球疫情局勢和國際經濟環境,我們必須未雨綢繆,預估最壞的情況、做最充分的準備。促進“三農”發展這個成功經驗可以再度生效,發揮好“三農”“壓艙石”作用,是為當前穩住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堅實基礎。
綜合分析,國內疫情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可控,只要做好應對,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不會太大。
(作者溫鐵軍為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主任;陳高威為四川省成都市農業農村局政策研究室干部)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鄉村 經濟 基礎 農民 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