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女白領狂刷新聞引發連續失眠 如何找回好睡眠?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你的睡眠還好嗎?近日,重慶市心理衛生協會睡眠醫學專委會展開了《疫情期間睡眠心理狀況調查》。數據顯示,35%的受訪者在疫情期間常常出現夜間多夢現象,37%的受訪者會偶爾出現入睡前思想活躍、難以入睡情況。
疫情發生后,女白領謝華(化名)的睡眠問題就很顯著,她每晚9點就上床,經常刷新聞刷至徹夜難眠,白天想補覺卻睡不著……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王薇
她講述:
我丟失了好睡眠
謝華今年29歲,未婚,從事建材銷售工作,她隨父母住在渝北區汽博中心附近一個小區。小區環境安靜清幽,謝華的睡眠也一直不錯。但疫情發生后不久,謝華的睡眠問題就來了。
“疫情最初的時候,我每天內心都很擔心,害怕了解情況不夠多,無法保護好自己和家人,覺得必須要隨時掌握新情況。”謝華說,宅在家里時,她的手機幾乎是絕不離手。為了全面了解疫情動態,謝華在手機上下載了六七個新聞APP,微信關注了20多個公眾號,還加了不少微信群,每天就不斷地切換瀏覽。
謝華說,復工前那段時間,她每晚9點左右就上床了。不過并不是睡覺,而是躺在床上刷手機,“以往我晚上11點上床,看一會手機就困了,然后一覺睡到天亮。”但那段時間她拿著手機刷新聞,經常要刷到凌晨三四點才感覺到一點困意。有時候明明已經困了,突然看到一個新的消息,一下子又精神了,“經常是徹夜難眠,最多的時候也只能睡著四五個小時,醒來后第一件事就是繼續看新聞。白天都是渾渾噩噩的,想補覺又睡不著。”
前幾天,謝華開始復工了,她以為規律的上班生活回歸,睡眠也會好起來,可失眠狀態卻并未離去,“強行放下手機入睡,也差不多要到深夜兩點才能睡著,影響第二天工作狀態,心里真的很著急。”
數據說:
疫情期間睡眠問題
近日,重慶市心理衛生協會睡眠醫學專委會展開了《疫情期間睡眠心理狀況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1046份。調查中,一項關于“疫情期間每日關注相關新聞的時長情況”,數據顯示,關注時長10-30分鐘與1-3小時對比,后者的焦慮指數相對較高,睡眠質量相對較低。而“睡眠指數”顯示,35%的受訪者在疫情期間常常出現夜間多夢現象,37%的受訪者會偶爾出現入睡前思想活躍,難以入睡情況。
前日,記者從陸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大坪醫院睡眠心理科主任高東那里了解到,疫情期間出現睡眠問題的人不少,像謝女士這樣長時間關注疫情新聞人群,更易伴有焦慮情緒、睡眠質量下降的情況。究其原因,可能源于長時間暴露在應激源下,接觸信息過多,易被他人傳遞焦慮、不安情緒。要想擁有好睡眠,高東給大家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要克服以下3種錯誤觀念
1、 每天晚上需睡足8小時以上。
2、 失眠一定會給身體帶來器質性損害,會使人得各種疾病。
3、 晚上即使不困也要早早上床,把睡眠當做一項任務來完成,試圖控制睡眠。
其次,應該遵循睡眠衛生基本要求
1、 作息時間規律(睡眠時間一般建議23:00-7:00,但因人而異)。
2、 縮短不合理臥床時間(提高睡眠效率)。
3、 增加白天消耗,避免小睡(增加睡眠驅動力)。
4、 午后避免咖啡因、茶等興奮性物質攝入。
5、 必要時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催眠藥物,不可用酒精催眠。
6、 臥室不放置時鐘,克服對睡眠的緊張恐懼感。
對于疫情期間急性失眠者
1、 克服對失眠的恐懼,調整認知,急性失眠是目前應激狀態下的正常反應,短時間不會對身體造成損害,不必過分擔心。
2、 糾正不良睡眠衛生習慣,生活規律、減少無效臥床時間、豐富日間活動。
3、 放松練習、冥想等自我調適,適度關注疫情,遠離應激源,避免被外界大量雜亂的信息所干擾。
4、 若失眠持續存在且影響生活,建議在專科醫師指導下短期使用助眠藥(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等)。
如有以下3種情況建議就醫
1、 失眠持續時間過長,連續失眠超過一個月以上,而且經過調整心態、增加運動、改變不良行為習慣,甚至吃中藥、服用幫助睡眠保健品和藥物等等,失眠仍不能得到改善。
2、 失眠程度比較重,常常整夜不眠,對正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影響很大。
3、 出現心煩意亂、坐立不安,或者整天高興不起來,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或者不明原因地出現各種各樣嚴重身體不適癥狀,比如頭昏、心慌、疲乏等。
編輯:劉暢
關鍵詞:睡眠 失眠 疫情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