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爽夜夜高潮高清视频,久99久女女精品免费观看69堂,日韩精品不卡在线高清,91精品啪国产在线观看

首頁>要聞要聞

院士,也是戰士

2020年03月17日 12:56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她是李蘭娟,從2003年抗擊非典,到2013年防控H7N9禽流感,再到此次阻擊新冠肺炎疫情,始終沖在第一線。當年逾古稀的她摘下口罩,臉上壓痕清晰可見的照片令人動容。

他是張伯禮,推動中醫藥進方艙醫院,探索中西醫聯合診治。在武漢做完膽囊摘除手術后,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他是黃璐琦,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率領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奔赴武漢金銀潭醫院并接管一個重癥病區,在武漢抗疫一線堅守至今。

她是喬杰,2月1日到達武漢后,帶領團隊與兄弟醫院、當地醫院團結協作,僅用30多個小時便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組建起危重癥病房,并開始收治患者。

他是仝小林,除夕當天便率隊緊急奔赴武漢防疫一線,深入走訪定點醫院、重癥病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隔離點,不斷優化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的中醫治療方案。

他們分別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也是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白衣戰士。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們挺身而出,不顧安危帶領團隊與時間賽跑、同病魔較量,在抗疫主戰場發揮領軍作用。

他們是院士,也是戰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所指出的,在湖北和武漢人民遭受疫情打擊的關鍵關頭,廣大醫務工作者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無私奉獻,展現了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展現了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

讓我們走近幾位奮戰在湖北保衛戰一線的院士,聽他們講述抗疫故事,感受那醫者仁心、大愛無疆。

李蘭娟院士

“做醫生就要探索未知”

1月1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抵達武漢作實地調研。

2月2日凌晨,73歲的李蘭娟在疫情發生后第二次來到武漢,帶來了“李氏人工肝系統”“四抗二平衡”等救治模式,從防治重癥病人轉為危重癥、預防繼發細菌感染、減少肺纖維化發生等幾方面入手,對患者進行治療。她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一待就是一個月,那張讓眾多網友淚目的臉部勒痕特寫照片,就來自于她從ICU病房出來脫下防護服的瞬間。

“親眼看到患者情況才能作出正確判斷和決策,和患者聊聊天也有利于他們恢復心情。患者的一切,醫生都要重視。”同40多年前進入浙江醫科大學求學時的初心一樣,李蘭娟堅持做一個救死扶傷的好醫生;與17年前抗擊非典一樣,李蘭娟沖在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

在武漢,李蘭娟每天8點半準時抵達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國家醫療隊指揮中心,開始查房。“習慣了白天查病房、做會診,晚上看材料、改論文。”李蘭娟說自己早上固定6點半起床,總想著晚上入睡不超過12點,可經常忙忘了時間。

同時,李蘭娟還要對全國其他省份病人進行會診。“我承擔著對原來病人的遠程門診,這部分工作主要通過手機在線完成。另外也承擔了比較多的培訓任務,比如給一線醫護人員講講‘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策略。”

“現在,出院病人越來越多,患者收治問題逐漸解決,這場抗疫已經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李蘭娟說,救治的一些患者出院時都主動過來感謝她,在ICU里有病人拉著她的手感謝人工肝技術,這就是對她最大的獎勵。

“1986年,我申請到人生第一筆青年科研基金3000元,與幾位同行一頭扎進人工肝相關技術研究,到1996年已經依靠這項技術成功治愈45位患者。”回憶起這段往事,李蘭娟說,在充分掌握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做醫生就要探索未知”,她們團隊一直在堅持研究和推廣應用人工肝技術。她介紹,人工肝技術的應用主要針對患者的細胞因子炎癥風暴,在這次抗疫中效果明顯,僅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新冠肺炎重癥患者中人工肝治療組治療好轉率為77.78%。(記者 張意軒 吳 姍 韓 鑫)

張伯禮院士

“我只是在做自己該做的事”

1月中下旬,武漢疫情形勢嚴峻復雜。大醫院人滿為患,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無法排除感染可能的發熱患者、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四類人員”交叉感染風險大。

1月27日,72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來到武漢。看到這種情況,他及時提出建議,對“四類人員”進行分層、分類管理,集中隔離;對確診的患者按照輕癥、重癥分開治療;衛生資源緊張,可以適當改造酒店、學校,加以利用。

張伯禮介紹說:“我們根據以往的經驗,建議對‘四類人員’全部使用中藥治療。無論是普通感冒、流感還是新冠肺炎,中藥都有一定的療效。他們吃上了中藥,穩住了情緒,很多人服藥一兩天后退了燒,也就不恐慌了。”

隨著確診患者越來越多,武漢開始建設方艙醫院收治患者。張伯禮和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副組長劉清泉寫了請戰書,提出中醫藥進入方艙醫院,也可以由中醫來承辦方艙醫院。

中央指導組同意后,組建了第一支中醫醫療隊,籌建了江夏方艙醫院,里面主要采用中醫藥綜合治療方法。“在武漢,我只是在做自己該做的事。看到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很多人獲益,我很欣慰。”

指導臨床、進入隔離病區察看患者、親自擬方、巡查醫院、組織協調救治、參加研討會議……這是張伯禮在武漢每日工作的常態。“每天都是高負荷運轉,連軸轉,籌建方艙醫院,有時趕不上吃飯,就泡碗方便面。”張伯禮說。

2月15日凌晨,張伯禮突然感到腹痛難忍。那一段時間,武漢氣溫驟降,還下起了雪。中醫方艙醫院開艙不久,內部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醫護人員的培訓磨合、病區設置、水電廁等設施的完善等。“應該是在方艙醫院著了涼。當疼痛集中在膽囊區時,我說壞了,可能是膽囊炎發作了。”張伯禮回憶。

張伯禮放不下工作,想保守治療,但主治醫生態度堅決:“不能再拖了,必須馬上進行膽囊摘除手術!”醫生為張伯禮手術時發現,他的膽囊已經化膿,膽管結石嵌頓壞疽。

術后,躺在病床上的張伯禮最惦記的依然是醫院里的患者。“抗擊疫情最關鍵的時候,我不能就這樣躺著。”

張伯禮還在住院的時候就在考慮如何發揮中醫在救治危重癥患者上的作用。在張伯禮等專家的建議下,中央指導組組建了中西醫聯合會診組,對重癥患者實行一對一會診,建立一對一診療方案。

“利用住院時間,我們還組織了武漢協和醫院、武漢市中醫醫院共同建立專門針對湖北感染新冠肺炎的醫務人員康復管理平臺,這將是今后一兩年的重點任務。”張伯禮說。(記者 申少鐵)

黃璐琦院士

“讓中醫藥瑰寶惠及世界”

“我們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救治數據顯示,中西醫結合可以縮短病程,使病人脫氧時間提前2天。”3月1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用數據介紹中醫藥的救治成效。

1月25日,黃璐琦率領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奔赴武漢金銀潭醫院并接管一個重癥病區,一直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47天的堅守,42張床位,1個有效方的開發,接手800余例輕癥和普通型患者的診療工作。”

“科學數據是我們不斷優化治療方案的支撐、明確臨床療效的基礎,也是我們對中醫藥充滿信心的來源,更是我們給全國人民交出的一份答卷。”黃璐琦說。

“抵達武漢之初,我們就同步成立了中國中醫科學院科研攻關組。”黃璐琦說,為了更好地獲得第一手病例相關信息,他還帶領團隊成員,緊急設計開發了患者舌診圖像采集APP和社區診療數據采集系統。每天前方醫療隊會將臨床數據傳給科研攻關組,待分析數據后,定時反饋給前方,同時依據臨床數據,優化治療方案。“目前,我們團隊已收集整理超過730G的臨床數據。”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醫藥是全面、全程參與。數據顯示,在重癥患者救治中的協同作用、在輕癥與普通型及疑似患者治療中的主導作用、在患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和在市民預防中的獨特作用等方面,中醫藥作用明顯。”黃璐琦說。

“對輕癥及疑似患者進行早期中藥干預,可以減少輕癥患者轉為重癥的幾率。”黃璐琦認為,對輕癥患者的早治早防,尤其是在新冠肺炎感染早期,中醫藥治療方法對集中隔離、癥狀上已有明顯體現的患者,能夠縮短病程,減少重癥發生率,實現關口前移。

同時,他和團隊根據新冠肺炎臨床特點及發生發展規律,結合臨床救治經驗,不斷對治療方案進行優化,獲得新方藥——化濕敗毒方。3月3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該方被列入重癥患者推薦用藥處方,在臨床治療將軍街衛生院普通型患者210例、東西湖方艙醫院輕癥患者894例(中藥組452例)中,也取得了滿意療效。

“老百姓對中醫藥有迫切的需求,重癥患者有80%愿意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輕癥患者有90%愿意用中藥進行干預,隔離的患者也希望中醫藥早期介入。”黃璐琦解釋,“我們中國人信任中醫藥的根子還是在的,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

“只有基于科學數據才能確定高級別循證證據,才能評價中醫藥防治重大傳染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黃璐琦深知科學數據對體現中醫藥療效并獲得醫學界認可的重要性。

當前疫情在多國蔓延。黃璐琦希望以此為契機,深化疫情防控中的中醫藥國際合作。“讓中醫藥瑰寶惠及世界,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體現。”(記者 鮮 敢)

喬杰院士

“我們都在與時間賽跑”

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率領該院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馳援武漢。喬杰團隊的主要任務是以最快的速度組建危重癥病房,抓住救治的關鍵,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我們都在與時間賽跑。”到達武漢后,喬杰團隊與兄弟醫院、當地醫院團結協作,僅用30多個小時便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組建起危重癥病房,并開始收治患者。

喬杰剛到中法新城院區的時候,面對的多是普通病房,無法達到收治大量危重癥患者的要求。“我們將整棟樓進行改造,將普通病房改成能開展危重癥救治的隔離病房,嚴格區分污染區、緩沖區、清潔區。細節決定成敗,必須保證醫護人員不感染。”喬杰介紹,負壓病房臨時改造困難,就因地制宜,用強力風扇解決。雖然從北京帶來了一些搶救必需的儀器設備,但還不夠,多方協調,終于配齊了設備。病房的氧氣流量不夠,于是又安排人去配備氧氣瓶……

“那些天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睡醒睜開眼睛就開始忙,吃飯都顧不上。我們還建立了相互提醒睡覺的制度,防止有人睡眠不足過度疲勞。”喬杰說,在配備硬件的同時,人員培訓也得進行。她是北京大學支援湖北抗疫國家醫療隊領導組組長,一共管理著400多名隊員。這些隊員中有許多人也是第一次面對重大疫情,傳染病防治經驗需及時培訓。

重癥病房建好后,為提高救治效果,喬杰深入一線組織專家查房,并牽頭組建了遠程診療平臺。平臺的另一端是由北醫三院、北大人民醫院、北大第一醫院相關重點科室組成的專家團隊,對危重癥患者進行遠程診療,找到最佳治療方案。

喬杰是“80后”“90后”隊員心中的“喬媽媽”。為了避免頭發過長影響防護效果,她利用休息時間為來不及理發的隊員們修剪頭發,開起了“媽媽理發店”;進病房前,她一筆一畫在防護服上為每位隊員寫下名字,飽含著叮囑和牽掛;前些日子武漢下了雪,她想辦法為大家找來羽絨服、電暖器……

危重癥病房開始有序工作之后,作為國家產科質控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喬杰迅速把一部分精力放到了調查孕產婦目前的感染和救治情況。通過深入調研了解產婦病情,在醫學雜志《柳葉刀》發表論文,就妊娠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點及是否存在母嬰垂直傳播問題與國際醫學界分享經驗。

除了醫療隊的事務,喬杰還作為專家參與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第七版的制定。“隨著對新冠肺炎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對如何有效救治孕產婦和兒童,形成了一些經驗,可以納入診療規范。”喬杰說。

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喬杰總在想更長遠的事。“現在,我們這里重癥病房里的一大半患者都出院了,救治壓力明顯下降。”喬杰表示,她已將一部分精力轉到病毒對人體長遠影響的研究上。(記者 申少鐵)

仝小林院士

“抓住疫情防控的主動權”

1月23日,正準備去海南休假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仝小林,接到國家衛健委通知,自己已被任命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組長。次日,仝小林就登上了開往武漢的高鐵,除夕夜里到達武漢。

1月25日,仝小林與其他中醫專家組成員趕到武漢金銀潭醫院,共同調研新冠肺炎的相關情況及患者癥狀。這次查看的患者都屬于住院患者,發病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仝小林深入病區察看病癥,從患者的主訴、發病初期癥狀、發病時長等方面入手,然后診斷舌象脈象,對疾病有了初步的判定。“一些重癥的病人,舌質非常的胖大,齒痕明顯,舌苔非常的白厚腐膩,寒濕之相特別嚴重。”之后,仝小林又去往發熱門診繼續了解病人情況。

“中醫是察色按脈、首辨陰陽,考慮到武漢特種寒濕的環境、病人的病癥,我們提出此病整體偏于寒濕,是一個傷陽的主線。”仝小林解釋道,寒濕裹挾著戾氣侵入到人體,特別侵入人體的肺和脾,所以很多患者有肺部的癥狀,包括一些發熱、咳嗽甚至咳痰、全身酸痛等。患者也有很多脾胃的癥狀,包括寒濕困脾的這種乏力特別明顯,食欲特別不好。有的患者一星期都不想吃東西,還會有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疾病的病位應該主要是在肺和脾。

調研的同時,仝小林還牽頭制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一版)》中的中醫方案。不久,第一版診療方案推出,其中的中醫方案是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在充分吸收湖北省和武漢市的專家組治療經驗后形成的,對于后續方案的修訂起到了奠基作用。

到第三版時,吸納了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的經驗。“同一種病毒到了不同的環境之下可能有所變異,特別是當地的氣候、物候都不同。所以我們把24個省級單位的治療方案都匯總,然后參考周仲瑛、熊繼柏等幾位國醫大師的方案,最后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直接領導下,由我牽頭,醫療救治專家組共同研究,還有中央指導組專家的共同參與,制定了第三版診療方案。”仝小林說。

隨著全國治療情況的發展,仝小林和其他專家組成員也在不斷更新、完善方案。“在多個省份取得良好療效的‘清肺排毒湯’中醫藥方劑也被我們采納。該方劑對整個的疫情控制,特別是防止輕癥轉重癥,起到了重要作用。”仝小林介紹。

社區防控是疫情防控的基礎環節,也是防控疫情傳播蔓延的第一道防線。仝小林帶隊來到疫情較重的社區,給居民普及中醫防疫知識,發放中藥。“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在社區及早開展中醫藥防控,能更好地抓住疫情防控的主動權。”仝小林說。(記者 張 赫)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患者 醫院 武漢 中醫藥 救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