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公共文化服務如何匹配“宅生活”?
因為疫情,公共文化服務場館暫時閉館,線下文化體驗按下暫停鍵。
閉館不閉網、資源匯“云端”。在這個特殊時期,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文化場館紛紛開啟“云端”模式,推出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各地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創新實踐大大豐富了疫情防控“宅生活”,也為下一步公共文化建設提供了新啟示新思路新方向。
以讀攻“毒”助力戰“疫”
閱讀使人愉悅,可以放松心情、緩解壓力。湖北省圖書館針對疫情特別推出“方艙數字文化之窗”,整合海量數字資源進行文化服務,為人們送去精神食糧,以讀攻“毒”,助力戰“疫”。
讓大家足不出戶便可縱覽中外圖書、古今典籍,國家圖書館通過官方網站、國家數字圖書館APP等渠道,為讀者提供中文、外文資源庫以及館藏特色資源庫服務,涵蓋圖書、期刊、報紙、論文、古籍、音視頻等多種類型數字資源。
上海圖書館向讀者推薦了160余種數據庫,推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動態、免費電子書單、數據庫使用指南、微講座等系列資源合集;甘肅省圖書館開展“隴上文化行”活動,精選名家經典彩色連環畫,推薦春節習俗、國學經典、名著傳說等圖文并茂的經典故事閱讀;金陵圖書館推出“長假閱讀不打烊”線上閱讀推廣活動,小朋友們在家中就可瀏覽“網上少兒圖書館”中精選古詩詞、文學作品等優質數字資源……
“正愁不能借書,如何完成閱讀作業,這下不用擔心了”“一卡在手,全球都有”……一些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上,讀者由衷點贊。
保護城市記憶是公共圖書館的職責和使命。為傳遞抗疫正能量,留存戰“疫”記憶,鄭州圖書館、深圳圖書館、東莞圖書館等紛紛啟動抗疫文獻資料征集,收藏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見證,并將進行妥善保存和開發利用。
“云展覽”給文物“活化”帶來新啟示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全國博物館春節期間共上線展覽2000余項,涉及歷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科學標本等多個門類的藏品和展品,春節期間博物館網上展覽總瀏覽量超過50億人次。
宅家“云觀展”,成為疫情防控期間文化生活新方式——
《全景故宮》《全景兵馬俑》《實境蘇州博物館》等一批數字全景展廳項目讓觀眾宅在家中就能“漫游”文化遺產地,感悟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國家博物館在線營造“云看展”“云直播”等云游覽模式,“金牌講解員”在抖音直播,觀眾大呼“過癮”。
只需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能近距離欣賞到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畫、彩塑、石窟建筑。敦煌研究院等推出微信小程序“云游敦煌”,以其新穎、快捷的呈現方式得到好評——“太神奇了,仿佛能觸摸到那醇厚的色彩、流動的線條和生動的意趣”,更有專家認為其“對文物保護利用的‘活化’發展帶來全新啟示”。
2月23日,良渚博物院以直播方式“開館”,講解員為觀眾生動講述5000多年前良渚人生活的點點滴滴,隨時解答“粉絲”們的提問。“當古老的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它的傳播力和滲透力將會更大。”良渚博物院院長周黎明說,“下一步,我們會結合這次活動,對博物館的轉型發展、特別是在博物館公共文化供給方面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展示。”
提質增效補齊數字化建設“欠賬”
堅持“閉館不閉網、服務不打烊”,全國各地文化館開展云上服務,打響“群文戰‘疫’”。
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通過國家公共文化云推出“云上群星獎”“云上廣場舞”“云上鄉村春晚”等品牌活動,打造網上“視聽空間”;湖南省群藝館利用公共文旅云推出“藝抗疫情 云游湖南”專題板塊,為群眾提供“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務;天津、河南、陜西、貴州等地文化館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抗擊疫情群文作品。
慕課成為人們宅家學習新寵。成都市文化館利用慕課功能開展線上培訓服務,啟動手機攝影、中國古典舞、中國山水畫、中國軟筆書法、藏族舞共20個班次的滾動培訓工作,4批次的慕課學習名額均在10分鐘左右被一搶而空。
“這次疫情,重新讓文化館人對數字化建設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綿陽市文化館館長邱蘭說,疫情期間,綿陽市文化館積極學習,轉化思路,嘗試藝術直播課等線上服務項目,取得良好效果。
專家表示,以往一些地方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更注重線下,在這次疫情中,補齊數字化建設存在的“欠賬”成為共識。接下來,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創新形式,豐富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加大線上數字文化資源開放,著力提升公眾參與度、運營推廣能力,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提質增效。
“5G時代到來,公共文化服務更要乘勢發展,占領網絡空間服務新陣地。”成都市文化館黨總支書記王利說,未來線上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重點是樹立“用戶思維”,通過大數據分析,摸清群眾文化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為群眾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文化干貨”。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化 服務 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