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緊打另一場戰“疫”--來自內蒙古復工復產一線的報告
新華社呼和浩特2月21日電題:緊打另一場戰“疫”--來自內蒙古復工復產一線的報告
新華社記者張洪河、賈立君、李云平、于嘉
“你在前方奮戰,我在后方增援。”守好各自陣地,搞好諸業生產,才能更好地支援一線。已累計確診75例新冠肺炎的內蒙古自治區,2500萬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嚴防疫情擴散的同時,緊密結合實際復工復產,迅速打響另一場戰“疫”。
保生產:“綠色通道”摘“愁帽”
節氣不等人,春日勝黃金。緊張防疫中,內蒙古為各旗縣區農牧業生產開通“綠色通道”,保障農用物資供應與流通。
天氣回暖,河套地區步入春種期。巴彥淖爾市磴口縣設施農業管理部門派出技術員,幫助上千農戶移栽3000多畝溫室秧苗。
“有苗不愁長。”磴口縣巴彥高勒鎮北糧臺村農民馬永林說,村里200多個溫室是大家的命根子。綠色通道開啟后,秧苗、種子、化肥摘掉了大家的“愁帽子”,“抓緊時間栽種,西紅柿、青椒、華萊士5月份就要上市,不能耽誤好行情。”
臨河區烏蘭圖克鎮農民王東養著300多頭豬,眼看飼料快用完,鎮里組織車輛為養殖戶集中采購回飼料玉米。“解決了大問題。政府想著我們,我也得好好干。”他準備帶動周邊貧困戶養豬增收。
共克時艱保發展。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新聞發言人王雨鋒介紹,做好基層疫情防控的同時,自治區全力推進“菜籃子”生產。多部門協同促進重點農牧企業復工,累計推薦184家龍頭企業申請國家專項低息貸款,盟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復工率已達70%。
送能源:煤電油氣滾滾來
煤炭年產能占全國四分之一的內蒙古,是我國重要能源基地。近期,多地燃煤告急,盡管面臨人員聚集風險,但“燃煤”之急也急在內蒙古人的心頭。
錫林郭勒盟白音華煤礦電鏟司機王全,春節至今未歇一天。本來他可于1月30日起享受7天輪休,但外地人員趕不回來,他和900多名留守工友堅守崗位:“我們的煤用于發電,可以保障戰‘疫’一線的光明,挺自豪。”
“煤都”鄂爾多斯市采取系列措施,迅速恢復煤炭供應。早在2月10日就有64座煤礦復工,占總產能的41%。春節期間,市里450萬噸庫存煤炭有效緩解了周邊省市和京津冀“燃煤”之急。
在當地疫情防控十分緊張的時期,國家能源集團鄂爾多斯煤制油分公司遠程辦公、一線輪崗,加緊柴油、汽油、液化氣生產,今年已產油品10萬噸,保證了各地用戶的需求。
內蒙古京能雙欣發電有限公司在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克服困難保證電廠運行。目前,全自治區復工復產煤礦已有153處,日產煤200多萬噸,電煤供應恢復正常。大草原的煤、電、油、氣等能源滾滾送向全國。
守陣地:“后方”還有“后方”
“你在前方努力工作,家里不用擔心,活兒我全包了!”2月18日,呼和浩特白塔機場,內蒙古自治區中醫醫院侯麗娜大夫的愛人那日蘇對進入安檢的妻子喊道。截至21日,來自全區12個盟市的8批、共814名白衣天使從草原飛向荊楚大地。
在這場戰“疫”中,中華大地凝聚起強大的“攻守”力量——各地紛紛馳援湖北前線;各自的“一線”上,各行各業又成為“后方”的“后方”,保障著經濟社會穩定運行。
2月13日起,內蒙古所有單位、居民小區、嘎查村實行封閉管理。寒風中,萬千基層干部分赴轄區,日夜堅守“陣地”。
“這是敲煤錘子,還有晚上用得著的棉衣。”先天殘疾、只有一條胳膊的史臨春,邊說邊將物品遞給錦湖佳苑門口值守人員。1994年出生的他,大學畢業后在烏海市從事社區殘疾人公益工作。大年初三,他放棄休假當起了志愿者:“大家都在一線奮戰,我們個人有多大力,使多大勁兒。”
“昨晚還愁買菜,今天一早就送來了。”武漢返回居民楊蘭存老人激動地說。連日來,包頭市東河區天驕街道辦事處“黨員送菜小分隊”20多名干部,當起了隔離住戶、空巢老人、殘疾人的“生活管家”。
“待在家里就是奉獻。”呼和浩特市許多市民感覺,今年屋里沒覺得冷。這是因為“后方”供熱工人晝夜不息,為居家抗“疫”群眾送來了暖流。
“非常時期,凍感冒可不得了。”供熱工人張三毛說。早上8點,呼和浩特市城發供熱有限公司橋靠分公司供暖“樞紐”前,57歲的張三毛整理好口罩,接過下班工友手中的對講機,開始24小時值班。他切換著屏幕上設備運行畫面,看到煤塊準確入爐、熱能輸送順暢,放心地說:“一定要讓人們‘宅’得溫暖、辦公舒適。”旁邊,幾個饅頭、一瓶咸菜,是他的一日三餐。
較為冷清的呼和浩特街頭,水、電、氣、暖巡檢車甚為顯眼。市公用事業管理局副局長云俊義說:“千千萬萬英雄奮戰在一線,我們必須為他們加好油。”
眼下,內蒙古各地正在因時制宜復工復產,保障經濟發展。酒店賓館陸續開業,其中烏海市建立企業賓館對接平臺,采取補助措施安排返企人員隔離觀察。(完)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內蒙古 復工 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