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從搬遷村到全縣富裕村
□周琳 本報記者 徐中成
“嘟嘟嘟……”12月16日早上8時,川西高原岷江河谷的一個村寨聚居點,迎來一輛黃色幼兒園校車,5名幼兒學生鉆進車子,前往鎮上的中心幼兒園。
“真是做夢也沒想到,我們普通老百姓的娃娃上學也有專車接送。”茂縣南新鎮攀川村大灣嶺組68歲的村民劉昌應感慨。攀川村平均海拔1800多米,幾年前曾是阿壩州的一個高山貧困村。如今,全村戶均年收入達到1.2萬元,邁入全縣的富裕村行列。
搬下山 住上安全新房子
攀川村共有70戶226人,分大灣嶺和攀川兩個村民小組。
2005年,受地下水滲透影響,整村一度出現地基下沉,并且居住區產生了裂縫,隨時有垮塌的可能。
茂縣決定對攀川村實施整體搬遷。搬遷地選在了岷江河壩的牟托村沙壩田,政府以統規自建的方式,為每戶村民提供70平方米的宅基地,并給予每戶5000元的裝修補助和低息貸款支持。每戶村民可根據人口數量和家庭收入情況,修建2至3層具有羌族特色的樓房。為確保搬得出、住得下,縣上還連續三年給予全村人享受低保的特殊政策扶持。
如今,村民的房屋沿江而建,共分四排,戶戶相連,現代又時尚。“我家花了8萬多元錢,修了2層樓,住在這里很安心、很舒心。”劉昌應說。
“為了居住安全,搬下來的時候,村里還花費300萬元進行地災和河道治理。”村支部書記夏小平說,現在村里有文化院壩、步行道、健身廣場,很有生活味。
強造血 三大產業鼓腰包
隨著山體的逐步穩定,看到特色青紅脆李和蘋果能賣錢,村里決定利用山上撂荒的七八百畝土地種李子。
2017年,攀川村的村道全部打通,撂荒的土地因種上特色水果而再次“活”起來。“上山干農活,開電動三輪車10多分鐘就到了。”村民楊巧安說,水果成熟了,商販直接把貨運車開到地頭收購。劉昌應家種了15畝青紅脆李,一年能賣八九萬元錢。
作為南新鎮曾經唯一的一個貧困村,攀川村搞了三大集體經濟產業。
第一個集體產業是微田園經濟。夏小平介紹,村里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后種葡萄,在樓頂用塑料管種草莓,“這既能掙到錢,又能美化庭院。”
第二個是養泉水雞項目。依托村里果樹林和山泉水,攀川村成立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里的養雞能手帶頭承包,經營管理泉水雞合作社。僅此一項,村集體每年有8萬元的穩定收入。
第三個項目是氣調庫。周邊村寨種特色水果的人越來越多,水果需要保鮮。攀川村和鎮上的水果大村羅山村共同修建了一個400噸的氣調庫,一方面用于自己村的水果保鮮儲存,另一方面又把多余的存量租給水果商販,一年有9萬元的租金收入。
“現在,村里每年至少有10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2017年就順利脫貧了。”夏小平告訴記者,攀川村去年還給全村人進行了分紅,一年分3次,一人一次是150元,60歲以上的老人一次是170元。
關鍵詞:從搬遷村到全縣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