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2019理財報告:理性理財,把握“變局”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題:2019理財報告:理性理財,把握“變局”
新華社記者張千千
回望2019這一年,理財市場迎來了諸多“變局”,8家理財子公司陸續開業、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這些變化給理財市場帶來了直接的影響。
銀行理財、“寶寶類”理財收益為何整體走低?
近兩年來,銀行理財和備受關注的“寶寶類”理財收益整體走低。融360大數據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自2018年3月以來已連續21個月下跌,11月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創2016年12月以來最低水平。
2018年年初,天弘余額寶7日年化收益率超過4%;今年1月,這一數字約為2.6%;而到今年年底,天弘余額寶的7日年化收益率已經低至約2.35%。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理財收益率的下行是由于央行今年在堅持穩健貨幣政策的基礎上加大了逆周期調節力度,通過三次降準和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對流動性進行了調節,市場流動性處于合理充裕的狀態,使資金利率價格整體下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認為,今年以來,為配合資管新規的轉型要求、引導資金成本下行,監管機構對過高收益的違規保本理財產品、假結構性存款等進行了清理,這也影響了理財產品的收益率。
理財子公司陸續成立,給理財帶來哪些變化?
截至目前,六大國有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及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兩家股份制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已經開業。根據《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將不再設置銷售起點。這意味著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一樣,1元錢就可以起投。
“過去多年銀行理財的最低購買門檻一直都是5萬元,將財富水平較低的人群擋在門外。”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表示,銀行理財新規將最低購買門檻大幅下調至1萬元,而后理財子公司的產品購買門檻進一步下降至1元,成為真正的平民化產品,將接納更多的投資者。
除投資門檻下降外,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還可以直接投資股票,這與以往銀行公募理財產品需要借道各類公募基金間接進入股市大有不同。
對此,專家提示,投資者應更加關注投資風險。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強化了理財業務風險隔離,并將逐步打破剛性兌付。
打破剛性兌付,理財產品凈值化對投資者有什么影響?
“理財經理告訴我,保本型理財產品將會逐漸退出市場,難道銀行理財也有風險了嗎?”前往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彭女士心存疑惑。
長期以來,很多投資者選擇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看中的是有銀行信用做背書,能夠穩賺不賠。然而去年落地的資管新規要求資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當資管產品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金融機構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投資者“閉眼買理財”的時代已經結束。
“在金融機構履行好‘賣者盡責’的同時,投資者也應降低剛性兌付預期,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作出選擇,做到‘買者自負’。”董希淼表示,投資者要學會看懂說明書,尤其要關注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期限、開放期、贖回規則、投資方向及范圍等,提升自己的風險意識和投資理財水平。
偏愛“保本”,穩健型投資者可以選擇哪類理財產品?
“炒股難度太大、網貸頻頻‘爆雷’、銀行存款利率又太低,怎樣才能在不賠本的情況下多些收益呢?”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馬女士說。
對于馬女士這類穩健型投資者,銀行推薦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單。一位股份制銀行網點理財經理表示,雖然理財產品逐漸向凈值化轉型,但穩健型投資者仍然偏好保本產品。因此,結構性存款和大額存單的利率雖然較上半年有所下降,但銷售十分走俏。
數據顯示,11月共有1219只結構性存款到期,其中人民幣產品1185只,平均到期收益率為3.85%,環比上升16個基點。在同時披露預期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的結構性存款中,到期收益率與預期最高收益率一致的產品占比為88.03%。
大額存單收益率較銀行定期存款也具有一定優勢。11月份,3個月期、6個月期、1年期、2年期、3年期大額存單較基準利率平均上浮幅度分別為50.09%、50.77%、51.93%、51.29%、50.36%。
業內人士認為,3年期和5年期大額存單的利率更具競爭力,能達到4%以上,適合對流動性要求不高、未來三五年內不會用到這筆資金的投資者購買;結構性存款的期限大多在1年期以內,適合對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介紹,在銀行理財之外,公募基金中的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也較為適合低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選擇。其中貨幣基金屬于“類保本”理財工具,高比例投資于銀行協議存款,理論上虧損的可能性較低,適合代替銀行存款作為流動性管理工具。(完)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理財 產品 收益 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