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周 琳:將市場漲跌與新股發行掛鉤不可取
作者:周 琳
新股發行是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服務實體經濟的最直接手段,對推動高質量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少數人將股市下跌、虧錢同新股發行聯系起來,進而認為企業上市融資及老股東減持造成二級市場下跌的觀點與事實不符,讓新股發行常態化給市場波動“背鍋”并不可取
在新股保持常態化發行的情況下,今年以來大盤股接連上市,引發不少投資者熱議。市場議論的焦點集中在幾方面:新股發太多會不會有“抽水”效應?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增加,是否加劇二級市場波動?一個鮮有新股、退市的市場財富管理效應怎樣?
無論從縱向歷史視角,還是從橫向視角比對,A股今年的IPO市場均未出現違反常態、違背市場規律的現象,將市場短期漲跌與新股發行常態化掛鉤并不可取。
從募資總額和上市企業數量來看,今年的各項指標在過去10年里并不出眾。中信建投數據顯示,近10年IPO發行的最高峰是2010年,當年IPO發行347家,募集資金總量4873億元。自2015年IPO重啟至今,IPO年度募集資金量處于1300億元至2300億元區間內,其中區間最高峰出現在2017年(IPO發行438家,募集資金總量2301億元)。
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A股IPO市場看似變化較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募資額和企業數量均出現明顯增加,給投資者以大盤股發行“過密”、上市企業數量“過多”的錯覺。前11個月,共有174家中國企業在A股IPO,同比增加74%,募資金額逾2000億元,同比上漲50.14%。其中,科創板IPO數量已達56家,募資總額逾700億元。
從橫向視角看,與同期的港股、美股市場相比,A股IPO融資額也不大。前11個月,港股市場成為中國企業在全球資本市場中IPO募資規模最大的市場,接近全球IPO募資規模的49%,共有114家企業募資總額近2200億元,美股的中國企業IPO募資總額約為220億元。同期,港股、美股的走勢并未受到IPO規模的影響出現大幅波動。可見,將A股短期震蕩歸咎于新股發行常態化沒有道理。
今年A股的發行節奏平穩,發行行業相對均衡,并未出現過度干預下的反常節奏。相反,在新股發行常態化下,監管部門堅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不隨意暫停新股發行,通過調控發行家數、融資規模等,在一定程度上使A股市場的融資額總體保持在穩定區間內,給擬上市公司、二級市場投資者、中介機構等市場參與各方以穩定的預期。只有政策預期先穩住了,市場參與各方才可能放手交易、歸位盡責、活躍市場,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功課上,磨練風險管理和應對能力,進而使市場具有估值定價功能。
從財富管理效應視角看,新股發行市場既不該停,也不能一曝十寒。一方面,市場有進有出,吐故納新,才能實現“流水不腐”,投資者可獲得全新投資標的,那些業績長期不佳的企業也可被淘汰退市。另一方面,正因為有了新股常態化、退市常態化等基礎性制度保障,市場定價機制不斷發揮作用,股價才能更好體現企業基本面和經濟基本面。近年來實施的新股常態化發行,給市場各方帶來了穩定預期,通過新股發行尤其是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更多優質上市公司被引入資本市場,為投資者帶來了良好投資機會。那些將股市賺錢少歸咎于“新股發行引發市場震蕩”的看法,忽視了市場化發行的積極作用。
站在防風險、保穩定,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高度審視,新股發行是發揮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服務實體經濟的最直接手段,對推動高質量發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資本市場最基礎的功能之一是資源配置,通過新股發行使優質的金融資源進入實體經濟,助力企業發展,既有利于居民儲蓄“搬家”,提升社會財富管理效應,又有利于緩解廣大中小企業尤其是科創類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概言之,無論從微觀企業視角,還是從保證宏觀經濟穩健運行的全局視角看,少數人將股市下跌、虧錢同新股發行聯系起來,進而認為企業上市融資及老股東減持造成二級市場下跌的觀點,與事實不符,讓新股發行常態化為市場波動“背鍋”并不可取。(周 琳)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市場 發行 新股